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外公外婆 (第1/2页)
四代以内亲属的称谓语在中国是极其复杂的。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夫人、舅、姑、伯母、婶母等等。 很多同形,意义也相同,但仍有部分词汇不能望文生义。 简单的兄、弟、兄弟、弟弟跟弟弟。 看起来差不多一样。 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语中的这些词汇,所指范围已经和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兄弟,弟妹等。 汉语中的兄弟仅指哥哥和弟弟,还可用于平辈之间,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龄小的,更可以用在对众人讲话时的谦称,此时无辈分之分。 而日语的‘兄弟’不仅至哥哥和弟弟,还指jiejie和meimei。 这不仅是词义的差异,还是分类法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极其复杂,日语就相对简单。 在汉语亲属称谓中需要区分血亲姻亲,需要区分宗族非宗族,需要区分父系母系,需要区分长幼辈分。 而日语所用的分类法,即不标明亲族是父系还是母系,不标明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这一点有点像英语。 这样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覆盖,因此若无具体解释或明确的语境,即便听到这些词汇,也无法断定这些称谓语具体指出何人或何种亲属关系。 看不懂没关系。 简单来说,在汉语中究竟是什么亲戚,光看称谓就能简单明白。 但日语中,同辈中的兄弟姐妹即いとこ,则包含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人。 所以在日语中究竟是什么亲戚,单独拿出来说,根本搞不明白,具体是男是女,是长是幼,是直系还是旁系。 微妙的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写法也不相同,但读法都是いとこ。 比自己年长,从兄,从姐(繁体) 比自己年幼,从第,从妹(繁体) 单词的意思则是四亲等,三代的兄弟姐妹。 跟读作黑子写作变态,读作小鸟游写作鹰无,读作菜月写作八月差不多一个套路。 因此,爷爷跟奶奶,外公跟外婆的称谓是不分父系跟母系的同一个称谓。 除此外,汉语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没有敬、谦之称,而在日本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则有敬、谦之称。 日本人的敬语据说十分复杂以至于外国人难以理解使用场合的地步。 这方面有点难以解释,还是算了。 不过,这跟汉语‘来’的敬语是‘光临’‘驾到’‘莅临’自谦语是‘登临’。 ‘说’的敬语是‘致辞’,自谦语是‘汇报’差不多一样的。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是久违,向人祝贺说恭喜,请人批评说指教,请人指点说赐教,求人办事说敢情,别人好意称雅意,别人批评称雅正,请改文章说斧正,送人礼物说笑纳。 词汇,语法,句式等等都包含在内。 不光是文言文就代表中国式敬语而已。 诸如叔叔阿姨本身就是敬称。 在中国教育中,孩子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叫人打招呼,叔叔阿姨,叫没叫对就无所谓了。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尊敬的表现,是最基本的礼仪表现。 孩子不会叫人完全可以跟没家教打上等号。 深入到一定程度后,要根据情景做准确的表达就极为复杂了。 这些在现代语中很常用,乃至同样的复杂傻傻分不清,幸好的是日常对话不用分,但很多时候你都会不自觉的用上敬语。 领导叫你干个活,你走不开,总不会傻到顶一句‘等一下呗’,有情商的都会加上,麻烦,请等敬语,组成类似‘麻烦你稍微等一下’等句式。 哪怕不是面对上级领导。 不使用这些敬语。 委婉的来说是不懂说话。 直白的来说就是没礼貌的傻叉。 这种礼仪教导是潜移默化的,每个中国式家庭的家长都会传授孩子自己的为人经验。 相比日本,则不会出现为了礼仪而礼仪导致的刻板礼仪现象。 在日本敬语是一样的复杂,日本人自己都经常搞不清怎么用。 麻烦的在于,由于文化使然,敬语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必须分清的。 简单来说,不光得必须打招呼,你还得打对招呼,不然,全部木大还得罪人。 在等级分明的公司等场合,则是绝对必要的技能。 不会说话可不光是被同僚排挤这样简单。 前辈就是前辈,一口一个前辈根本不算完,除非是个大度的好前辈。 光是这种辈分阶级压制就够喝一壶,点头哈腰根本是常态。 尤其在学校这种场合,前辈的份量远比想象中要重。 欺负后辈什么的,不要太轻松,哪怕这个后辈的武力能正面吊打前辈。 因为,这是社会规则。 由于日本社会的集团性,打破这种规则的就是不合群的异类,会被共同打击,到时候不光是前辈,就连同辈为了不变成你的样子,也会拼命欺负你,这时,乃至后辈也会加入欺负的行列来。 大一岁能整死人,这可不是说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