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1章 迎春宴(二)  (第2/2页)
各有各的心思,然不融合,人越多,问题便会越多,如同建高楼,多到一定地步,嘭,倒掉了。”    孙固默然。    刘昌郝这是话中有话,讥讽新旧两党之争呢,作为旧党重要人物之一,让他如何说?或者说朝堂必然搞党争、闹严重分裂?    第二部分便是这群老人。    刘昌郝将周边几十个村庄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者,一起邀请过来赴宴,不仅请他们吃喝,临走时,每人还会赠送一匹麻布,一刀近十斤重的腌rou。    “哇。”高孔目讶然了。    这可不是少钱呢。    刘昌郝用意简单,一为敬老。    二为其他,周边各村庄,要么是会雇人干活的山里村子,要么是会种棉花的村子。    替刘家干活的,纯粹是为了敬老,没有其他用意。若说为了虚名,刘昌郝岂知今天孙固会来?    种棉花的村子则有些用意了,未来附近的村子还好一点,可以随时过来看,关键幅射了三十多个村庄,许多村子离得远,来观看询问有些不便,这需要一些人来领手,或派人来学习询问,或购买相关的肥料,以及马上就要用到的白棉纸、白纸与桐油。    有一个时代背景,唐朝门阀消失了,不过从宋朝起,开始兴起宗族风气。这种背景下,有一些辈份高的长者在村里同样有着一些话语权,那怕刘梁村这样的杂姓村子,几个刘姓与梁姓的长者,还有着一些话语权。    刘昌郝希望借助这次迎春宴,让这些长者对他持着更多的好感。    好感不是感恩,而是相信他,配合他。    再加上他那个互助组,种棉花时会更顺利。难的便是开头第一年,明年家家户户会种了,又无所谓了。    “孙公,即便是一件好事,想要做成,也是不易的。还有,有的,亦不能看表面。”    “今年盗贼多乎?”    孙固叹息道:“何止是多,多如牛毛。”    这便是征南的后遗症!    本来由于变法增加了许多变相的赋税,百姓负担已经很沉重,许多百姓生活压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去年秋后旱情严重,但因为征南,朝廷未减赋税,问题便来了。    以前宋朝也有一些盗贼出没,但多数不过是抢一些行商的好处费,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载,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交了好处费,放行,各行商也没办法,权当多了一处场务。    也只是这样了,杀人越货现象是不多的,这些人又多在山林茂密的的地方出没,官府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因为打破了这个临界点,加上保甲法带来的负担,自去年秋天起,北方许多贫困地区开始出现大股的盗贼,有的不但会抢一些“买路财”,连杀人越货,公开入大户人家抢劫现象,都开始出现了。    道理都懂的,但因为赵顼死心要变法,要敛财,孙固也不敢挑明了说。    “孙公,可否吃一些辛苦,陪我走一遭。”    “去何处?”    “不远,几里路的高岗村。”    几人回去,上马,刘梁村离高岗村有好几里路,不过骑马也比较快,过了孙岭村,后面便是山路,但这两年,后山村与高岗村许多人家在刘家做工,走来走去,路越踩越宽,同时两村还自发地将路修了修,虽通车不易,骑马却可以。    来到高岗村,高孔目叹息道:“好贫困的村子。”    高岗村还在后山村后面,更封闭更贫困,整个村子近三十户人家,没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像样的宅子,皆是破破烂烂的草棚子。    看到几人到来,其他人还好,主要孙固穿着朱色公服,村民一起伏下。    “汝等勿惧,某只是来看看,起来吧。”    大伙全起来,有人问:“刘家小郎,你今天不是在办宴席吗?”    “孙公乃开封府尹,来我家问麦棉之事,正好说了一些其他事,我便带孙公来汝村观看。”    “来我们村子观看?”    “你们莫管,我问你们,前几年你们村辰光佳乎?”    “前几年连衣服都没有的穿,何来佳乎?”一个好笑地回答道。    “去年佳乎,今年佳乎?”    “刘家小郎,你家今年用人多乎?”    “今年用人会更多,亦会更久。”    “那就佳乎了。”一起哄笑道。    行了,刘昌郝带着几人回去,在马背上,刘昌郝说:“孙公,吴公责问吾卖高价棉花,其何能为首相耶!”    孙固惊的差一点掉下马,心想,你小子难道真的想扳倒吴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