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1章 庚子落幕、兵戈又起 (第1/2页)
德军休整完毕后,于十一月初突然挥兵北进,连克高密、潍坊、寿光、广饶,又占据了莱洲湾西岸(东营),随后分兵两万沿黄河南岸西进,克橙台、邹平、济阳,兵锋直指济南。 山东巡抚、武卫右军督帅袁慰亭为保存实力,率兵退往平阴,又复退济宁,随后遣使与德军谈判,得以保持现状。 至此,除了西南一隅,鲁省大部被德军占领,威海卫则早被英国占据。十一月中,各国领事从营口出发,沿水路南下,在莱州湾登陆,最终抵达德军占领下的济南。 德军占据鲁北后仍不罢休,又派出一万五千兵力攻入冀省,一路攻城掠地至井陉,随后攻击娘子关,欲打通前往关中的通道,也可能是为了到山西找巡抚毓贤复仇,因为,毓贤统治的太原城是当时杀死外国人最多的地方。 在娘子关,德军受到大同镇总兵刘光才部的阻击,历时三月,激战数十次不克,遂于庚子年底收兵返回石门(石家庄)。 消息传至长安,西太后再次电传在沪的李中堂与各国领事接触,大概想趁着德军受挫之机谈谈条件。各国此前损兵折将,与倭军在甲午一役中如出一辙,德军又攻取井陉失利,都想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于是八国代表与李中堂、庆亲王奕劻在保定开始了议和,并先行提出五条议和纲领: 1.承认围攻使馆违反国际公法,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事件; 2.愿意协商赔款问题; 3.同意修改有关条约,侧重中外商务; 4.收回被占衙署,与各国分别缔约; 5.先行停战。 而几国提出的条件为: 1.惩处各国公使指定的罪犯; 2.禁止军火进口; 3.赔款; 4.建立永久性的使馆卫队; 5.拆毁大沽炮台; 6.允许各国在大沽至北京一线驻兵。 对照一下双方的谈判条件后就会发现,清廷提出的条件离列强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而且清廷提出的第4条、列强提出的第5,6条都涉及到了救国军占领的地盘,但双方似乎都刻意忽略了。 这时除了德国外,其他几国已经没了谈判优势,但即使这样,清廷也不敢惹怒各国,就像当初对法战争胜利后,仍然签订了屈辱条约一般;但同样不敢全盘接受,谈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僵持。 手握重兵的瓦德西理所当然地成了列强一方主事人,对此,他指示各国谈判代表,不要理会清廷的五条议和纲领。 各国代表会意,并拟定了一份需要惩办的“人犯”名单,声称为了清廷的体面,首犯名字没有提及,但如果不惩办从犯,必将惩办首犯。 谁都明白,这个首犯指的就是西太后。 李中堂随后收到荣禄转达的“示意”,只要保住西太后,其他都好商量。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开始权衡利弊。 李中堂给西太后去电,要求朝廷尽快从重惩办这些洋人心中的“祸首“,以阻止联军西进,为谈判创造条件。 西太后被迫连续两次发布“惩办祸首“的谕旨,但都早到了列强的拒绝,瓦德西甚至说,如果清国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除了要求惩办祸首,列强还纠缠着“两宫何时回銮“的问题。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清廷皇帝和太后返回京师才可以开始谈判。 而西太后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何况京师还被救国军给占据了。 僵持之际,李中堂因过度劳累而病倒,这使得各国沉不住气了,他们不再坚持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议和的具体内容。 就这样,在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八国和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11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奕劻,列强要求清政府迅速答复。 《议和大纲》共12款具体如下: 1.清国派亲王专使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前往德国谢罪,并在遇害之处树立铭志的牌坊; 2.严惩祸首,杀害凌辱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考5年; 3.清国必须用优荣之典就日本书记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谢罪; 4.清国必须在各国人民坟墓遭到亵渎之处建立墓碑; 5.军火及制造军火的器材不准运入清国; 6.公平补偿外国人身价财产损失; 7.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 8.削平大沽炮台; 9.京师至海边由各国留兵驻守; 10.永远禁止军民等加入仇视各国的团体; 11.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 12.改革总理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