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临高1628_第三十六章 盐场(二)(求推荐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盐场(二)(求推荐票) (第1/2页)

    谢成搬来一袋25公斤装的大米,梅思思也被楼珍珍拉近屋内,让她给两个小孩检查下身体。

    钟庆文对陈来福道:“快给两个孩子煮点粥,都饿成什么样了。”

    陈来福看到白花花的粳米要送给自己,连忙跪下磕头,“多谢几位恩公!”

    钟庆文连忙拉起陈来福,“不必如此,快给几个孩子煮粥吧。”

    陈来福连忙去里屋叫了他老婆出来,安排去给孩子煮粥。

    钟庆文对陈来福问道:“你们村不是有个盐场吗?为何会如此穷困?”

    谢成知道一点明代盐政的事,自古盐都是官府专卖,明朝也不例外,明初食盐用户口食盐法,实际上就是配给制,后来为了巩固边防,使用开中法,但是明中期以后,大量盐引超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乡绅jianian商等各色人等通过垄断开中,多支夹带、贩卖私盐破坏下,开中法已经进行不下去。晚明时改为盐商专卖,实际上就是包税制,谁承包的税高,就交给谁来经营。洪武元年,盐每400斤为一引,后称“大引盐”。弘治时,改办“小引盐”,以200斤为一引,后来改为300斤为一引。明初一引盐折米一石,但是明朝盐政制度多次改变,后来粟贵则佂粟,粟贱则佂银,灶户多生产出来的余盐也要佂银,不断盘剥灶户,使得灶户苦不堪言。

    谢成道:“这还用问,官商勾结,盘剥百姓呗,电视剧里演的多了。”

    陈来福深深的叹口气道:“以前盐场盐课虽重,还是能勉强糊口,只是经过万历年间的几次地震,严重损毁了盐场,盐产量大减。可是官府的盐课丝毫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那吴大使勾结jianian商,日日催逼,有些青壮都逃到外乡去了,只有一些老弱妇孺和不愿离开村子的年轻人留了下来。”

    “你们村子里那么多人,怎么不起来反抗?”楼珍珍傻傻的问道。

    “我等百姓,怎敢与官府做对。”陈来福讷讷的道。

    钟庆文道:“以后你们就不用怕了,今后盐场由我们来经营,我们雇佣你们去盐场做工,包一日三餐,还有工钱可拿。你们村长在哪里?你领我们过去。”

    陈来福连忙道:“这可使不得,那吴大使是吴家寨寨主吴旺的亲兄弟,吴家手下乡勇二百多,异常勇悍,且吴家祖上出过举人,如今家中虽然没有举人,却有秀才,跟县衙关系非常好,我们是万万不敢得罪的。”

    钟庆文呵呵笑道:“不妨事,这事情由我们去跟县衙说,那吴家肯定不敢来盐场,你放心好了,走吧,带我们去村长家。”

    陈来福战战兢兢带着工作队来到村长陈怀的家中,陈来福先进去和陈怀先说明了情况,这才请了钟庆文他们进去。

    陈怀家比陈来福家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谢成同样送上一袋米,钟庆文把招工的事情说了,陈怀有些犹豫,害怕吴天、吴旺两兄弟来报复,又怕这伙人来路不明是倭寇。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实在太慢了,穿越众攻打县城的事情道灶村的人居然还不知道。

    钟庆文道:“放心好了,一切有我们在,吴家的若是欺压百姓,残害良民,我们就灭了吴家两兄弟,我们既然要在临高安家落户,那么惩jianian除恶、保境安民就是我们该做的。”

    谢成对钟庆文道:“让他先带我们去看看盐场。”

    盐场距离道灶村不远,不一会就到了盐场,谢成看着眼前密密麻麻几千个晒盐的盐槽道:“在原时空我去儋州旅游的时候也有个盐田村,也是和这里一样,用这些石槽晒盐。”他走到一个石槽边,看到里面有一些刚刚晒出的盐,看上去非常不错。

    “现在一年有多少产量?”钟庆文将谢成的话翻译给陈怀。

    “在一千引左右。”

    “还不到200吨,太少了!”谢成看过马袅盐场的资料,1955年的时候,马袅盐场产原盐5357吨,连零头都没有。1965年风灾多雨的情况下,马袅盐场仍然产盐2525吨。原时空临高除了马袅盐场外还有东红盐场、新和盐场、新盈盐场、大寮盐场,1977年临高产盐达14580吨。

    谢成对工作组成员道:“盐场现在的生产水平太低了,需要重新改造一下,要重新修建蒸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