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纯文学》 (第2/3页)
,这种自我意识带来折磨,带来内耗,而作品,就在其间诞生。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类的是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我们平时所鼓吹的“世俗关怀”同纯文学里头隐藏的世俗关怀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浅层次的,一个是深层次的而已。(当然那种出于意识形态的歪曲论调除外)我在我的文学生涯中碰见过不少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纯文学,那种遇见同道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我们所属的那种文化的确具有致命的弱点,使得一些纯文学的追求者不能将事业进行到底,半途而废的例子到处都是。但时至今日,整个文坛对于这个明显的事实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认识,鱼目混珠,似是而非,蒙混过关的言论满天飞,就是看不到真诚。纯文学是小众文学,这个小众文学需要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朝气蓬勃的批评家来对读者加以引导。因为纯文学所涉及的问题是有关灵魂的大问题,对纯文学的冷淡就是对心灵的漠视,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精神的溃败和灭亡。 最近几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之后,总会引出一些话题。一个话题便是,“纯文学大规模撤退”或“纯文学一年不如一年”。在第一次“中国作家富豪榜”前十位中,传统的纯文学作家占据了五席;而到2007年发榜时,这个数字降低到了四席;到2008年发榜时,前十名中已无一个传统文学作家;2009年和2008年基本一致。2010年虽依然可以看到贾平凹、王蒙、麦家、周国平的身影,但这四名作家也依然在前十名之外,而他们的版税加起来(795万元)还不够郑渊洁的零头(1950万元)。 按常理推断,纯文学作家越来越远离那张榜单,意味着他们的图书销量不高,而图书销量不高又意味着读者不多,于是也就有了媒体的惊呼。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有所谓的纯文学吗?如果有,纯文学读者都到哪里去了?如果纯文学已经出现了问题,纯文学是不是已徒有虚名? 好几年前,李陀先生有篇关于纯文学的访谈,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文学用“怎么写”冲击“写什么”时,纯文学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但90年代以来,社会变化很快,许多作家却没有及时调整,而是依然聚集在纯文学的旗帜下磨刀霍霍,结果,这一观念就妨碍了文学的发展。 根据李陀的描述和分析,纯文学在90年代以来的作家中还挺有市场,我(赵勇)的看法与他略有不同:如果说80年代确实存在着一种纯文学观念,90年代以来,这种观念已逐渐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得七零八落。现如今,虽然还有纯文学这种说法,但或许早已名不符实。也就是说,今天所谓的纯文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纯文学了。 再说读者。如果有所谓的纯文学,自然也应该有纯文学读者。而纯文学读者的阅读趣味,往往是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建立起来的。有人把上个世纪80年代概括为“精神阅读”时期,以此和90年代的“物质阅读”、新世纪以来的“功利阅读”相区别。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这意味着80年代存在着数量不少的纯文学读者。当然,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学数量不多,青春文学还没面世,青少年读者自然就只能多去读一些名家名著。在文学名著的世界中呆久了,便会形成一种纯正的阅读趣味。 然而,随着“物质阅读”时代的来临,读者的阅读趣味逐渐为另一种文学样式所建构。比如,以前是通俗文学,如今又有了青春文学。青春文学究竟能让青少年读者形成怎样的阅读趣味,如今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但无论怎样,恐怕都不大可能与纯文学有关。而一旦青春文学的阅读趣味形成之后,读者既读不懂纯文学,也很可能会排斥纯文学。于是,当今的纯文学,首先失去了大量的青少年读者。 青少年读者缺席,不是还有中老年读者吗?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时过境迁,这一类读者很可能已失去了当年的文学阅读热情,于是,崔健所唱的“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念念报纸吧”,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 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学阅读还需要有点闲心,那样才能让阅读落到实处。作家马原有言:“看小说一定要沏一杯茶,安安静静的,没有人打扰,心里很闲。不会想:今天股票涨了还是跌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中年读者有闲吗?估计够呛。老年读者倒是闲下来了,但他们已人老眼花,精力不济。这就是所谓的贼心贼胆都有了,贼没了。 所以,今天纯文学读者很可能已经少之又少。而失去了大量读者的阅读与呵护,纯文学的生产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与影视联姻的纯文学作家越来越多了,这种做法自然也能让一些观众再度变成读者,但问题是,一旦某部小说很适合影视改编,文学的纯粹性便打了折扣。结果,纯文学又开始变得不纯了。 小品中有纯爷们一说,实际生活中却是这种爷们越来越少,文学似乎也是如此。这大概就是后现代主义所说的“全面抹平”吧。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再过若干年,“富豪榜”发榜后,人们已不会关注纯文学这个问题了,因为纯文学已变成了一个伪问题。上文引自某报刊,作者基本没有把谎言文学和纯文学区分开来,这种论述目前在国内比较普遍,但是并没能把握纯文学的实质。 谎言文学 谎言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来说的一个概念。纯文学中是一定不能掺杂谎言的,纯文学作品的整体及每一个细节中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等级谎言、愚民谎言、崇高谎言、崇低谎言、流行谎言、局限于功利的谎言等各种谎言。在这里谎言的概念要与虚构区别开来,虚构是属于“怎么写”的范围,而谎言只属于“写什么”的范畴。纯文学允许虚构,但是不允许有谎言。相反,为谎言而写作的作品就属于谎言文学,或者说掺杂了谎言的文学就称之为谎言文学。 中国历代有很多科举才子,文章也曾冠绝一时,但是因为他们在封建的文学流通审查制度甚至文字狱的压迫下,他们的写作很难摆脱谎言的限制,要么歌功颂德,要么制造迷信、制造愚民谎言,历代状元都有文笔很好的作品,但是作为纯文学流传下来的很少。欧美古代的宫廷文学也属于谎言文学之一种。 可喜的是,在封建社会如此艰难的写作环境中,中国文学还是产生了《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小说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等纯文学作品。 虽说谎言文学不可能产生现实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历史价值,但是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对出版、图书装帧、印刷技术上却往往能产生一定的价值。谎言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复制,同一时代很多人会重复相同的谎言,这些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士大夫的宫廷和豢养生活。谎言文学一般都是当时印刷最精良的作品。对谎言文学的发掘还可以研究学习古人的印刷技术、图书出版技术。 纯爱小说,言情小说的一种,“纯”可以理解为纯洁和纯情的意思,一般指的是用纯净唯美的文字,描写了淡淡忧伤却深深感人的爱情,用淡淡的温馨与甜蜜来引发人们对纯情美好爱情的向往,此类小说的文字往往简单而动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平静但是很生动。这类作品往往流露出清新,健康的气息。一般很少出现泛滥的色情文字,结局又一般很让人感动,所以为现代年轻人所热爱。 耽***oys‘Love,简称BL),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