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云遮雾罩 (第2/2页)
远了,小童们才缓和过来,拔腿就往村里跑。 赶紧告诉大人去,佛军来了。 佛军穿着白衣裳,不打骂人,就是将庄稼杆都捡走了。 …… 到了中午。 滁州兵营外,就都是小山一样的庄稼杆。 …… 城墙上。 和州都尉站着,眺望滁州营地,不无守住城池的得意之色,反而更加忧心。 和州州判也在城墙上,见状劝道:“都尉放心,今春新修缮的城墙,想要火攻,谈何容易!” 都尉苦笑:“大人,我哪里是担心火攻?” 朝廷还在,可淮南道像是已经被朝廷抛弃。 和州与扬州这么近,可一州州府被围数日,还不见援军动静。 有亳州、滁州之例在前,都尉哪里还敢指望淮南道守军来援? “白衣贼围而不攻,应是等后续人马过来……之前先后来了两支队伍,再加上后续这个,怕是之前分兵打其他三县的……” 能过来合兵,那三县显然凶多吉少。 州判无语,又无奈。 去年白衣贼亳州烧香举事,和州上下就开始戒备,都尉亲自往扬州求援。 除了州府这边沾了都尉的光,得了一百架新弩,其他三县还是老样子。 要钱没钱,要军械无军械。 淮南道守备大人,是皇后族人,今春为皇后千秋贺礼,上贡黄金五万两。 这些,就是近两年拨给淮南道的军备银子! 都尉是兵部尚书的侄儿,守备大人知趣,在春日里滁州乱成一团时,将扬州新置办的强弩分了一百架过来。 当时守备就曾提过,大军不宜轻动。 扬州是道治所在,不容有失。 只是都尉到底存了点儿侥幸。 没想到,事到临头,还真是只能靠自己扛着。 “城中士绅百姓如何?” 都尉问道。 守城战,谁晓得会多久。 到时候说不得全城抽丁,一起守城。 州判叹气道:“抓了三百多潜入城的白衣贼……应该还有落下的,都让百姓给藏了……” 都尉无语,却晓得情有可原。 和州富庶,可这在灾荒年景,富庶反而使得它碍眼。 去年大旱,旱情也波及到和州,只是因和州临江,水渠多,庄稼也将将保住。 淮南道去年收了两遍农税,今年夏收时,更是加到三遍。 百姓通渠运水保下的庄稼,被官府收了大半。 没有人理会这些是淮南道收的,本地官员只是听从。 大家将怨恨都放在和州官员身上,咒骂不休。 这些粮食没有运往扬州,而是直接装船入了金陵官仓。 而金陵到滁州,是往来不断的运粮队伍。 和州的粮,支撑滁州度过连年大旱,使得滁州军一再扩军! 吃着和州粮食的滁州军扩张的第一步,选了和州! 荒唐之事! 两州相邻,常有滁州的消息传过来。 滁州军不收农税。 滁州军帮着百姓通渠抗旱。 滁州军给赊种子保夏耕。 和州百姓有多怨恨官府盘剥,就有多期盼滁州军。 都尉想到这点,越发黯然。 这守卫的是谁的家园? 被守护的百姓视他们为贼寇,视造反者为救星! 这朝廷,是不是真的没救了? …… 下午,城外滁州营这边,又出动两千人。 一千人继续运庄稼杆,另一千人则是以屯为单位,去了方圆十里内的几十个村子。 …… 早就听说滁州军入境的百姓,真正见到白衫兵卒,不免惊恐。 这就是“叶公好龙”了! 咒骂官府心黑的时候,盼着滁州军过来救苦救难。 真见了披盔戴甲、手持利刃的滁州兵,小老百姓又怂了。 屯长约束兵卒,直接去寻了村正。 “传邓将军军令,牛、马、骡、驴等牲口有偿征用……还有大车……” 屯长一板一眼,向村正说了军令。 须发皆白的老村正,嘎巴嘎巴嘴,没敢谁反对的话。 可庄户人家,谁家的大牲口都是命根子啊! 说是有偿征用? 可那不是糊弄鬼么? 没听说当兵的拿东西,还给钱的? “我们滁州霍元帅早就有令,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违者按军规处置!这是带了编号的铁牌子、这羊皮契两份,百姓一份,滁州军一番,这两头牛的征用证据……一个月内,会有人拿着账册上门结算,你们等不及的,也可以十日后往滨江结算……” 村正家最富裕,两头牛就在外头,藏也没地方藏去。 就成了征用第一家。 眼见着屯长和气,村正犹豫道:“有的人家,地少,指着牲口往码头上拉脚,这样的人家大人能不能通融通融?” 那屯长板着脸道:“军令如山,请恕在下不敢违背……若有抗令不从之人,皆以‘大逆’问责,阖家拘拿!” 村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