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三章 三方使者要人 (第1/2页)
说来好笑,在最近的几天,国君一看到郭胜文就反感的不得了。 但是现在远远瞧见这位心腹重臣的身影,感动的差点挤出眼泪,真是比亲人还亲。 而且郭胜文为首,走在最前面,他身后跟着呼啦啦一大群朝中诸臣,一副唯其马首是瞻的样子,与之前几天在朝堂上形单影只,得不到任何声援的尴尬境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之前郭胜文极力反对国君纳妃,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这属于国君个人喜恶的私事,万一半句话说的不对,就可能被国君记恨上,太不值了。 朝中重臣,很少有像郭胜文这样没眼色,所以都选择沉默。 可现在不同,国君一系还是有很大势力的,这些人身为王党一派,无数好处都系于国君身上,一旦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都不会袖手旁观。 事情演变得实在太快,短短两天的功夫,还不给他们反应的机会,就已经变成了大规模的兵谏。 这么一来,他们全都坐不住了,重新将郭胜文作为主心骨,火速进宫。 这些大臣毕竟还有威望存在,禁军将士们并没有阻拦,而是任由他们一路到了对峙的最前方。 郭胜文别看是个文人,但心中有丘壑,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场合中,一点都不怂,直接上前和副指挥使潘阳交谈了几句。 郭胜文拱了拱手,几句话就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把潘阳安抚住,然后上前,朗声求见国君。 “快,让他,不对,是让他们进来。” 对这个要求,国君自无不允,急忙下令道。 在前方最边缘的王宫侍卫们,放开了一道口子,然后郭胜文带着群臣举足而入。 朝中大臣们还未进过后宫,但规矩都是知道的,一个个走进来后,眼睛要么直视前方,要么盯着地面,不会随便乱瞄。 国君也急忙从高台上下来,在一众太监的簇拥下,临时腾出了一处偏殿,接见群臣。 两厢见面,建立完毕,郭胜文就抢先开口。 “陛下,都是陛下不听老臣逆耳之言,才招致今日之祸。为今之计,宜疏不宜堵,所有事情摆在桌面上一一回应,才能平复众将士之心。” 国君脸上有些尴尬,要不要一上来就说的这么直接。 “那,依爱卿你的意思呢?” “老臣刚刚和潘阳潘副指挥使交换了意见。” 郭胜文说着,将核心内容复述了一遍。 闹到这个地步,禁军将士们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绝对不可能罢休的。 提出的几条要求依旧不变。 第一,国君回应几百名西军将士的请求,放弃纳娶陆辰虹,切莫因美色而自断陈国人才。 第二,国君理应重新评估,对此次战事中功臣的封赏问题,尤其是杨辰,立下如此大功,开国以来从未有之,不给封地说不过去。 第三,诛除身边的jianian佞小人,重新将精力放在政务上,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说完这些,郭胜文还又加了一条。 要求国君下罪己诏,对自己之前的种种不智行为道歉,并且保证以后会勤于政务,心系百姓,再也不沉湎于美色和玩乐当中,同时,对这次参与此事的将官,军士,乃至百姓,一律赦免,承诺不会追究。 前三条还好,闹得这么大,国君其实已经怂了,可以接受。 但是郭胜文提出最后一条,国君立刻炸毛,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不能接受!绝对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寡人颜面何存? 但郭胜文立刻解释其中缘由,同时他也点明。 这次事情,短短的时间内闹成这么大,而且还有外部势力的插手,比如魔云宗和卫国,双方就像约好了一样,配合着同时要人,世间会有这么巧的事情? 而且国君的一举一动,在朝堂上的一言一行,所有消息都会第一时间传出来,并且在百姓当中传播,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谣言。 要说这其中没人推波助澜,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陈国有这种实力,暗中有这种布局的,还能有谁? “靖云伯?” 国君也不傻,只要肯动脑子,立刻就猜出了其中的门道。 再仔细回想一下,国君突然意识到。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对劲的? 没错,就是从靖云伯的战报发来,然后靖云伯一系的官员突然站出来,主动提议让国君纳娶陆辰虹为妃开始。 紧跟着,各种事情接连不断发生,事情之间看似相互独立,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目标都指向一个,那就是打击他的威望,并且将事情的负面影响扩大,让国君焦头烂额。 这不就是靖云伯一向惯用的伎俩吗? 再仔细回想一下,最近两天,前线好像突然没有了动静,之前动不动就说接收了几座城池,现在变得无比安静,这反而不正常! 想不到靖云伯远在前线,竟然还能搞出这么大的声势。 国君念及自己这位王叔,同时也是自己最大的对手,突然有点后怕,浑身冷了下来,刚刚的愤怒也消失无踪。 重新坐回椅子上,示意郭胜文继续说。 现在已经闹到这一步,禁军兵谏,攻进王宫,局内人都知道事情的走向,但百姓们却一头雾水,他们只会看最后的结果,然后再进行推测。 如果国君一味的想要消除影响,安抚将士们,把事情压下去,那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百姓们会认为,这反而坐实了国君是昏君,最后只能在兵谏的压力下被迫妥协。 这么一来,靖云伯的目的就达到了。能够坐稳王位,靠的不是权臣,不是禁军,而是民心。 现在挽回的方法,就是表明态度,然后把影响扩大。 让百姓们知道,国君不是完人,但好歹知错能改,只要展现出足够的态度,百姓们的情绪就会平复。 之后再过一段时间,这件事情就会被逐渐忘却,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那靖云伯搞出这事情,寡人却要吃哑巴亏,岂不是便宜他了!” 国君的表情还颇有些愤愤不平。 “对抗和明争暗斗,最忌讳的就是围绕一个点上死缠烂打,此战是靖云伯先挑起的,敌进我退,敌强我弱,自然不能多做纠缠,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一个战场上出现了损失,不要在继续扩大,立刻抽身出来,以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