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三章 《小城故事》上  (第1/1页)
    杨小月把成品纪录片发给了杨修远,杨修远在书房看。    纪录片名字就叫《小城故事》,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讲述了梅溪县这座小县城。    第一个篇章,衣!    他们找到了梅溪县存活时间最长的服装店,也找到了农村婆婆一把老裁缝的手艺,草鞋、布鞋、袜底板等等,心灵手巧,还找到了新型服装店。    先从婆婆开始,讲述了一个婆婆和她三个儿女的故事,到现在儿女回家,依旧会带着婆婆的布鞋和各种花色的袜底板。    婆婆还极其自信的展示了自己的缝补技艺,一条口一个洞,缝缝补补就变成了一个字母一朵花,她说:“本来不会缝补成字母符号的,但孙子嫌弃花花叶叶,于是就学了下。”    然后就是在梅溪县开了十八年的服装店老板,如今在倒闭的边缘挣扎。    最后就是新型服装店,这些老板在最繁华的地方开着门店,却做起了客户群的生意,每一个资深客户都有他的数据记录。    喜欢什么颜色和款式,穿什么尺码。    新货一到,直接联系客户,老客户信任他们,在手机上挑选款式,尺寸都不用报,送到家的衣服保证合身。    这一家店是现在县城唯一的一家新型服装店,门店生意看着一般,但每天发出去的货远远不止大部分门店的销量。    衣的讲述,时代变化为明线,人文是核心。    婆婆缝缝补补精湛的技艺,凸显了那个时代的酸楚,也依旧保持了人对美的追求。    老板靠着一家老服装店养活了一家人,那个时候他充满创造性,率先拿下县城的代理,盘下隔壁门店,然而,随着时代进步,人员流动,模式创新,互联网电商的冲击,这个已经是四十多岁的老板,无力去顺应时代了。    最后,一家新型服装店诞生,在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居然以一种新模式杀进了县城的服装行业。    靠着专业大气的门店,手上不断的积累着铁杆用户,有些用户很多都不用他们去维护,每一次换季,都是主动在微信上找导购来拿衣服,他们相信自己的导购。    这本是有钱人的服务模式,被一个年轻人拉进了下位市场,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效。    婆婆不舍的告别几个小孙孙,老板神色暗淡的拉下了卷帘门,另一边的几个年轻人却还在办公室中商讨如何扩大客户群,如何防备另一家模仿他们模式的新店。    杨修远看完第一个关于衣的篇章,无论是画面的质量还是内容,都极其出色。    第二个篇章,食!    杨修远看着看着,居然又有了惊喜感。    这一次的逻辑方向不是时代的变化,而是小、少、青、中、老。    小孩子喜欢去那里吃东西?    于是,在这个传统的小县城的食这个篇章里,出现了KFC。    这家KFC的老板讲述了他为什么会开这家店,到选址,到生意慢慢变好,其中有无数的小用心,现代化高效率的西式厨房,卫生是绝对标准。    无数小孩缠着爸爸mama去KFC,去吃薯条炸鸡。    最开始洋快餐是奢侈品,是时髦,后来慢慢的变的平常。    大热到排队购买过,被人抨击为垃圾食品抵制过,到现在慢慢变成一家快餐店而已。    这些变化浓缩了一座小县城的成长。    少!    这个群体是学生,小学生、初中生。    镜头也对准了零食这个行当。    叶长明、张四海石峰合伙的叶氏食品厂出镜了。    在县城的几家学校里,叶氏食品厂存在感很高,旗下做的rou类零食是整个县城销量最高的零食,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零食。    “好吃,真的好吃,很香,你闻闻。”一个小女孩儿把手上的鸭脖递给摄像师。    卤味系列、盐焗系列、香辣系列等等。    小卖部老板抱着一堆零食的包装袋出现在了镜头前。    列举了他这家小卖部二十多年来的每一个阶段受欢迎的零食。    棒棒冰、臭干子、狗牙儿、辣条、鸡爪、瓜子    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爆品,今年轮到了叶氏的rou类零食。    镜头进了叶氏的食品工厂,是一处新厂房,三层楼,从进门开始,就有严格的卫生标准。    叶长明和石峰都出境了,一个是原材料提供的老板,县城最大屠宰场的老板,由这边直接发新鲜的货,到工厂清洗灭菌到制作。    一只活鸡变成包装袋的小零食,最快只需要六个小时的时间。    这就是新零食产业。    也是那些学生爱吃的秘密,不仅学生爱吃,直接由叶氏食品厂跳到了青年这个阶段。    叶氏食品在梅溪县还是青年的热门口味之一。    相对于少年的痴迷,青年对于零食那只是吃的一个小版块。    烧烤摊、饭店出场了。    一家经营了二十二年木炭烧烤摊,由小摊位变成了小门市,到现在依旧是一群小青年追捧的味道。    老板是看着一波人长大,然后出远门工作,那些由哥哥jiejie带着的跟屁虫又成了烧烤小店的新常客。    大口喝、大口吃、大声笑,青春的肆意张扬。    也养活了烧烤小店的夫妻老板,现在,他们的孩子也去了远方。    老板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那边有没有像他们这样一个小店,心情不好老板还不让多喝酒,每次都主动抹掉了零头,忘带钱就算了,落在店里的哪怕是一把小雨伞,也要好好的帮这些小年轻保管好。    画面一转,一群同事下班了,其中一个女孩儿的生日,他们提前三天才订到一家餐厅的包厢。    食神餐厅。    梅溪县人民广场旁边,最黄金的地段,现在这里有一家大型餐厅很受欢迎。    这里不接受红白事包席、大型聚会包席。    一群刚刚工作的青年,在这里过生日,进门处有个休息大厅,这里是等位置的人,堂食基本上都需要排队。    包厢?起码提前三天预订。    厨师长出镜了,麻利的刀工,扎实的cao作,干净整洁的后厨。    也在镜头下展示了这家餐厅为什么受追捧的原因。    每一份食材都能追溯源头,长江的鱼、农家的菜、屠宰场的rou、山上的跑地鸡    这些包括顾客都能看到,因为你点菜的时候是平板电脑,只要是上面有的菜,都能点进去看到场地、菜的生长情况、家禽的生长情况,还有老板的照片。    这些都是真的,不是表面工作,这些便利会让工作复杂吗?    厨师长摇头笑道:“反而会让我们更轻松,每一批菜都是固定的农户,固定的时间点,他们自己录入信息,这是长期合作的标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多了一分钟的工作而已,而且你的菜质量好,这些环节反而会增加他的成就感,因为顾客知道是你的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