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10结局并不重要 (第1/3页)
“果然出现了水准下滑的情况,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明显,在切换镜头时,不会给人一种剧情和画面上的割裂感。” “看这样子,江火以后不好接戏了啊,能吃得住她的家伙,没几个啊……” 看了江火的表演后,影评人们的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然而,当交代完重要讯息的麦迪逊消失在银幕上时,随着镜头的切换,那种归于平静的落差感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无论是本片当中的第三个主人翁私家侦探,还是第四个主人翁fbi探员,他们虽然尽职尽责的讲述了整件事情,以另一个角度,将一个与折纸杀人魔有关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那种水平线以上的发挥,让品尝过饕餮盛宴的他们有些空落。 不过好在,这种空落感并不明显,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剧情的深入,如此瑕疵,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而随着他们的出现,电影剧情也在飞快推动。 在场的家伙们也都知道了,伊森生活的这座小镇,每当有暴雨倾盆而下时,警方便会在雨水中发现一具八到十岁左右的男孩尸体,手握折纸,胸口摆放着一朵兰花,受害者已达八人,至今无法破案。 眼下这个时节,便是每年凶杀案频发的时点,私家侦探受人所托,调查着悬而未决的疑案,而男主伊森和儿子在公园游玩时,因为车祸而恐惧人群的他,又一次犯病昏迷,等他再次醒来时,小儿子肖恩,也不见踪影。 肖恩的消失,让人们想起了已经犯下数宗案件的折纸杀人魔,fbi探员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断定,受害者应该是被锁在一个雨水能够进入的半密闭空间内,当积水超过六英尺时,小孩便会被雨水溺毙,再加上外界的天气预判,他认为,搜寻肖恩的时间,只有三天。 得到这个消息后,爱子心切的伊森又陷入了当初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也将他的住所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而在此时,想要躲避烦恼的他收到了一条神秘讯息,按照对方的提示,在当地的地铁站找到一个寄存柜,从中得到了一个装有手机、手枪以及五个折纸动物的鞋盒。 根据记忆卡内的视频讯息,伊森终于肯定,抓走孩子的家伙,就是那个恶魔,五个折纸代表着五个考验,他必须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够得到关押儿子的正确地址,从而拯救肖恩。 至于为什么不相信警方? 三年八名受害者,却找不到半点凶手的影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类似于的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当伊森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始完成任务时,捕获到大量有用讯息的影评人们,开始分析了起来。 然而,此番话语一出,就遭到了同行的反对。 “不,这不是逻辑推理类悬疑片,又或者说,这不是一部传统的逻辑推理类电影。” “真正涉及到逻辑推理的,只有fbi探员和那个负责调查的私家侦探,但伊森这边,却是事件驱使着行为,大卫-芬奇一直没有营造恐怖悬疑的气氛,甚至连以往的密集性快节奏背景音乐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哀伤的曲子,只有在伊森完成惊险任务时,才会更换。” “这么说来,麦迪逊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调查报道整件事情吗?还是为了帮助伊森完成这些难关?如果说调查的话,刚才媒体堵门时,我并没有瞧见她的身影,但若是帮助,我想伊森和麦迪逊并不相识,这两条线,又该如何连接起来呢?” “会不会是和fbi或者私家侦探有关?但若是那样设计的话,麦迪逊这条支线就显得非常的累赘,而且我总觉得,江火演的这个家伙有些问题?” 如果说在一些标志性片段的处理上,表现派能够使用恰到好处的言行,在观众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体验派在处理角色的内心戏份时,则会让观众带入其中。 虽然江火到目前为止,只出镜了一分半钟,但引出正题的她,已经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失眠症、有抑郁倾向、处于狂躁和暴怒的边缘、精神衰弱、对工作不满、在瞧见上司下发的任务后,她对这个课题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削…… 这些独特的标签给整个人物添加了别样的色彩,有的人甚至怀疑,这个迟迟不肯露面,没有获得大量笔墨刻画的家伙,就是背后的凶手。 尤其是当伊森完成杀人魔的第一个‘公路逆行’任务,回到先前订好的汽车旅馆,准备休息时,突如其来的麦迪逊,更是让不少人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任何前戏的交代,麦迪逊就这样和伊森‘偶遇’了。 聆听着滂沱大雨的流水声响,看着银幕上一脸疲倦但又打起精神,将身受重伤的伊森送至租住的客房麦迪逊,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影片当中的二人简单交流了一会儿,仿佛只是好心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但随着麦迪逊的离开,镜头也相继跟随,回到客房的麦迪逊掏出笔记本电脑,在她的一番cao作下,与伊森有关的新闻,也逐渐弹出凝视着银幕上眯眼思索的面孔,那种boss感愈发凸显。 而当她服下不知名药物,换上一身容易融于黑夜的服装时,大伙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她就是杀人凶手吗?被病痛折磨的变态杀人狂?” “出现在伊森身边,难道是想亲眼瞧见对方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死亡的?” 如此闪念宛若流星一般,在众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反派角色听起来非常的烂,但若是演活了,那绝对是一个经典。 “虽然剧情似乎没有其他悬疑片来的那么激烈,很难让人燃起思索抓捕幕后凶手的兴奋感,但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双轨并行倒是一个好的交融点,随着麦迪逊和伊森的相遇,他们这一组,显然走的就是心理路线,而fbi探员和私家侦探,明显就是逻辑推理。” 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来说,看到这儿,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导演的意图。 的主旨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论是伊森的精神崩溃,还是麦迪逊的久病缠身,这其实都是花样点缀,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人在社会这个主体中的迷茫、痛苦,受到的极度压抑,甚至毁灭人性的过程。而不论是折纸杀人魔,还是悲痛顺从的伊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深陷痛苦折磨的家伙,他们面临的选择应该也会有宿命般的对照性,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两种命运上的碰撞。 至于结局的好坏? 这种东西,他们就无法预测了。 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很多套路都能猜得出来,而事实上,如果电影没有套路,那它肯定就是失败之作,毕竟,说白了,电影其实就是套路的艺术,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遵循着几个套路向前发展;当然,江火之前的其实是个意外,如果没有打着学界的大旗,这种反套路的行为,兴许会让整部影片直接暴毙。与此同时,影评人也不会因为猜到了大致的情节,而对影片本身就产生了反感,大多数人更看重的,是在猜中套路的前提下,分辨影片当中的技术手段,就像是起承转合中的铺垫、点题,演员的情感挥发和分镜运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