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传道 (第1/2页)
早餐,依旧是惯常的白粥,煮得恰到好处,有着米香透出。 用印花的小木碟子,盛放着一些细细切过的咸菜。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豆腐花,撒上了些许新鲜的葱花,里面放了点盐块。 葱花是院子里掐的,盐块是经过买回来的粗盐自家二次煮过后的,已经没有多少异味。 话说此时精盐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那种后世的如雪花般精细的细盐不是没有,但价格何止贵了数倍? 等闲人家根本用不起。 哪怕苏家一直以来还算得上是宽裕,能买得起笔墨纸砚,甚至供应苏浅雨念私塾,交得起束脩。 小溪自幼过得很苦,流落民间,身边又无人照顾,自然早熟许多。 自打进了家门,就很勤恳,女红、厨艺、洗衣、杂务,基本没有不能做的。 寻常农家妇女该懂得,她都懂。 然而即便这样,风吹日晒,种种cao劳,依旧不曾消磨那份丽色,随着时日渐长,渐渐出挑得如出水芙蓉。 此时,小溪正襟危坐,慢条斯理地夹菜、咀嚼。 苏家到底家中还有几分底蕴,祖上也曾出过地方官吏,有些清声,规矩不多,但也是有。 例如,口中含有食物时,不语。 非得要吞咽下去,方可说话;又比如,喝汤水之类,不能发出太大声音。 关于饮食方面,更有许多注意,诸如饮食多清淡,每餐八分饱,以及珍惜食粮,不得浪费一粒········ 这零零总总的规矩,看似寻常,实则便是“礼”,便是“德”。 苏家祖上苦心孤诣,创造家规,以此规矩后人言行,用心良苦。 珍惜粮食,是教人惜福,培养勤俭之心,如此家业才能长远; 饮食清淡,每餐八分饱,利于养生,于健康有利。 士族与寻常人家到底区别在哪里? 区别就在这种种“礼”之中,而不在任何外在之物。 哪怕如今苏家已经没落,但依旧死守着某些东西不肯放手。 从玄学上来说,这也是祖德不衰的象征。 人世无常,繁华终有尽时,再大的功业,如指间沙一般,终有逝去时。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或许阔绰过的苏家,如今仅有这些许“礼”,还能追忆往日辉煌。 圣人说“易”,佛陀曰“无常”,便是指明这世间万物变化之理。 并没有一物,可以恒长不变,家族传承亦是如此,总是会衰落的。 自风水上来说,就是风水流动之理。 然而家族可以衰败,家风不可衰,祖德不可败。 只要这一家一姓之礼,能延续下去,其家德行不坠,终有重振之时。 这便是真正的世家之根基。 不在田亩,不在金银,不在产业,更不在有形之物,而在这份“家礼”。 后辈子孙若能遵守这一家之礼,从细微处守住私德不亏,自然冥冥之中积攒福气,不愁未来没有前途。 有德者必有福荫,常在吉祥,便是此世真理,在在处处,没有不应验的。 小溪很沉默,一直没有出声。 似乎是上次苏浅雨的话,伤到了女孩的心。 苏浅雨本有他心通之能,善能体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之心,然而寻常时却藏而不用。 此时亦然。 然而即便不用神通,他依旧能大致揣测出少女心意。 早餐时,轻悄悄的,气氛略有些沉闷。 在这种氛围中,苏浅雨用了一碗清粥。 尽管此时他早已可以辟谷,三年不饮不食也不会有饥渴,但出于隐藏一身出尘之气的目的,他依然勉强自己用了这些。 除此之外,还吃了一些咸菜。 随着温暖的粥水下肚,伴随着咸菜的油香,来自俗世的米谷菜蔬之气,滋润这具rou身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混入了一些杂气。 原本几乎要遮掩不住的光,逐渐沉寂下去,借助了这层浊气、杂气的掩盖,形成一层“尘垢”。 此时他重拾的境界尚且不算太高,力量也不算太强,只需要定时进用人间饮食,便能借此掩盖出世之气。 然而随着时日推移,道行法力哪怕是自我遏制的情况下,也会不断水涨船高,直到恢复到曾经的境地。 这种过程不可阻挡。 此时,每日食用米粥小菜,就可借此掩盖不凡,潜藏宝光;再过些时日,他可能需要每日食用荤腥,才能遮盖愈发强盛的真身。 大凡降世真仙上真,都需种种方法,掩盖自身非此世之气,以免与人世格格不入。 譬如世人贪财,而方外真人不贪,但为掩饰行迹,不得不假做贪婪,以遮掩德行。 或是穿陋衣烂衫,或是卧于污秽之处,或是故作癫狂,或是沾染人间财物以及五谷之气,以此掩饰。 道行越高,德行越彰,那一身宝光瑞气,便愈加明显。 这样的人,如宝珠投于暗处,其光可照人,岂有蒙尘之时? 如要隐藏身份,便不得不“和其光,同其尘”,掩盖宝光,混入尘埃,与俗人打成一片。 用完早餐后,小溪默默撤去碗筷,准备到井边打水。 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