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百八回:天降雨三军齐发 挡仁师徒留愚名 (第3/3页)
八斗,平日里吟诗作对,和一些文人雅士举行学术交流,组织诗社词社,在当时的学术界是大大的有名望,但是,他们也是死脑筋的那种,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西伯侯在世时,他们和西伯侯的老师鬻熊是忘年之交,甚至于《鬻子》一书也有他们的贡献,许多篇章他们都曾为之修订。 当初,西伯侯以鬻子为师,正是西岐求发展之际,西伯侯求贤若渴,考虑到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曾多次请他们到西歧来,是的,他们若来到西岐,皆有高官做,或可封为西岐史官,可是,这二人自负甚高,宁肯在朝歌寻求发展,也不愿到偏隅之地作高官。正如今日某些京官,哪肯放下架子到边远地方去锻炼? 伯夷那时也是这样,宁做京城员外郎,不做边疆千户侯,西岐不过是边远小诸侯国,到那里是自掉身价。 叔齐年轻气盛,哪肯去作什么小官,伯夷为了两人的情谊,也就不愿走。 所以,西伯侯让人带信函给他们,他二人都是推而拒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在朝歌那边谋求发展,他们是久无建树,纣王昏迷酒色,宁愿宠信尤费之人,也不去重视这等吟诗作画的贤良,所以,他二人是一直碌碌无为,没有要职,混到后来也不过相似枢密院的知事罢了。 这等小官与国家大事何干,以致埋没了他们的青春,但他们今日到此却究是所为何事呢?难道二人想凭赤手空拳,就来挡武王百万大军吗? 所以,当兵士把他们两个带到帐前,武王就问了:“两位贤士,为何挡吾西岐仁义之师呀?你们此来,可有什么指教吗?” 伯夷即对武王再施礼,道:“侯爷,你乃当世贤者,当孰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之理?自盘古开天劈地以来,黄帝定了纲伦,伏羲从卦象中演得了五常之理,自此是人人遵循,四海得以升平,就再也没有祸乱发生,目下,纣王为君,侯爷为臣,以臣伐君,犹如以子吊父,实在是亘古未闻,还望侯爷三思而后行。” 这话掷地有声,武王有所顾忌,竟是闻言未语,子牙急忙道:“两位贤士请了,贤士之论不明理的人必然会笑掉大牙,两位虽是满腹经纶,却未闻桀无道,汤伐之,岂不是可笑,敢问汤可是无君之人?” 伯夷变了脸色,道:“丞相所言不然,汤乃是自尧舜后的大圣人,桀祸乱百姓,九夷不堪其残暴,逐渐叛离他,万民皆诅咒他早日灭亡,是贤人伊尹助汤流放了桀,天下才能得到太平,试问当今谁还能有伊尹之贤能。” 子牙依旧是不动声色,语气平缓,道:“桀之害乃宠妹喜,纣与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宠妖后,驱贤能,诛妻灭子,造炮烙,挖虿池,天下万民皆欲食其骨血,贤士何尝不知,我看贤士不明这里,亦是不贤唉。” 叔齐怒了,道:“依我看,都是你等谋臣,欲陷西岐侯爷于不义,久闻姜子牙足智多谋,赛得先知,依我看也不过是如此,想当年不过是卖耙子的出身,能有多大的谋略,还不是仗着在昆仑山做了几年道士,略知些地理,以三寸不烂之舌蛊惑侯爷,你这样不忠不义,反骨常在,若是神灵有知,岂能饶恕呀?” 子牙并没有被激怒,他深知现在的一言一行都有军士在旁记载,若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动摇军心,他语气平缓,道:“贤士差了,依你如此说来,纣王无道竟是伐不得了,任由其荼毒万民,而言不得了?唉,贤士枉称贤也,我们武王贤名四海皆知,上承天命,下附民意,已于去岁称王,侯爷侯爷不过是过去时,贤士怎不知岁月是向前发展,车轮是向前滚动,贤士枉称贤士,西歧乃富裕之地,万民景归,吾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既为贤者,何不闻武王之圣贤之名。” 听到这里武王会意,乃大声道:“尚父和二位贤士的辩论相当精彩,二位贤士有见地,孤已明白其意,孤应习汤,纣虽无道,还不应死在我手,但可依附民意,将其放逐南巢,由其自生自灭,尚父,请传令三军,君臣之道不可违,不可轻易弑杀纣王,来人啦,且把两位贤良带下去休息,待孤不时请教。” 伯夷,叔齐听到这里急了,姬发误解其意,依旧要发兵呀,他们不由大声喊道:“侯爷,侯爷,啊,啊,大王,大王,吾等还有话说......” 二人犹有许多辩语,却已说不得,子牙令人把他们请下去,拖去馆舍歇息了,二人走远,子牙对众人道:“这些文人雅士,枉称贤明,平常自负极高,目无一切,相互诋毁,非人轻,彼自轻也,当然他们今日来,让我也是醍醐灌顶,不由检点起来,我们的目标需要调整,当去效仿古法,让纣王学那尧舜掸位与武王,这事很重要,大家可要记住了,若纣王实在顽固,再当别论。” 群臣都颔首以对,说,姜丞相高明。 至此,子牙下令三军开始加速前进。武王却以请教为名,赐一闲职,将叔齐伯夷限制住,外来消息,一例对他两人闭塞,再不提进兵事,在以后,子牙的兵马打下了朝歌,灭了纣王,伯夷叔齐知道顿觉面色无光,再也无法在西岐立足,遂抽机遇不辞而别,隐躲在首阳山。 子牙怕他两人将今日故事著书留遗后世,影响西岐武王贤明声誉。乃以辅助周王朝天下之名,请他二人下山,他们却是身有傲骨,躲在深山终不肯出,子牙以激将之法不成功,就令兵士放火烧山硬逼。 子牙原意激将,烧一小段火吓唬一下,却不想冬日首阳,枯草遍地,黄叶乱舞,刮来一阵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这二人逃脱不得,被大火活活烧死。 子牙知道到,感叹不已,仍称他们志向高洁,坚守志节,为后世楷模。 当然,此节皆是后话,只在此带过,本书以后就不再提到他们了。 这正是: 自古文士视甚高,为争权益口若烧。 若论真刀真枪走,不如街头卖耙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