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理词条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第2/3页)
是西晋时期的简牍。还有一些文物充满了情趣,像一把“吉他”、中国最古老的木桌、木锁和钥匙、老鼠夹、鞋楦、“文房四宝”的木笔等。 这些发现,不仅展现出了汉晋时期古代西域绿洲生活的丰富景象,也展现了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一千多年前,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会。 第一次造访尼雅遗址,斯坦因共带走了595件佉卢文、汉文文书,以及大量的铜器、玻璃、纺织品、木器等文物,但是遍布遗址的官署、佛寺、民居、果园……斯坦因带不走。为了更好地调查和发掘,斯坦因为尼雅遗址画了一张平面图。 由于随身携带的给养有限,16天后,斯坦因不得不结束第一次尼雅之行,返回绿洲。当时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重返尼雅,继续对这座“东方庞贝城”的考察。 斯坦因从尼雅带回的文物震惊了欧洲。“死亡之海”中竟然隐藏着一座神秘而有高度文明的古遗址,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术界,都深深为之着迷。 5年后,斯坦因经过周密的准备和筹划,再一次踏上了中亚考察之旅。1906年10月,斯坦因第二次进入尼雅遗址。他重新测绘了遗址总平面图,并发掘出一大批文物,其中包括321件佉卢文简牍和11件汉文简牍。 斯坦因第二次进入尼雅获得的简牍内容非常丰富,除了私人书信外,大部分是公函。其中包括国王谕令、地方官的报告、契约等,内容涉及地方行政事务、申诉书、过所(即护照)、账簿、名册等,甚至还有残存的几件诗篇。 1913年至1916年,在第三次中亚探险期间,斯坦因又从尼雅遗址带走51枚佉卢文简牍和一些木器、陶器等文物。1930年至1931年,他第四次探险时再次进入尼雅遗址,发现了一批文物。由于新疆地方政府的干预,这批文物留在了喀什。 在国家贫弱的20世纪初期,西方探险家肆意出入我国西北边陲,如入无人之境,并带走了大批珍贵文物。愚昧的中国地方官,或茫然无知,或从中渔利,令大批历史遗迹和文物流失。 近年来,有人认为斯坦因学识渊博,并富有探险精神,而盛赞他为“敦煌学的创始人”,美化他在新疆、甘肃的探险活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刘文锁认为,这种说法让中国人接受不了的。“斯坦因的确是那个时代中,所有探险家里学术水平最高的。就当时的水平而言,他的发掘也最为规范,而且大多数文物,后来都在各国博物馆里得到妥善的保存。但是斯坦因对尼雅的发掘,又的确导致了尼雅遗址的快速毁坏。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三 看过网络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读者,一定对书中描写的那座阴气森森、充满魑魅魍魉的沙漠孤城印象深刻。小说家当然是以虚构为基础的,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确曾存在过一个古国——精绝。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人对河西走廊以西的世界——西域有了详细了解。不过,中国古代史书对西域的记载都很简要。有关精绝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阸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从这则不足一百字的描述中,人们无法获知精绝具体在什么位置?是由谁建立的?兴亡时间如何…… 然而,考古发现帮助人们弥补了文献不足的遗憾。斯坦因初步研究认为,尼雅遗址有可能就是中国古代史书中记载的精绝。 为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第二次中亚探险后,斯坦因将他获取的汉简,委托给有“欧洲汉学泰斗”之称的法国汉学家沙畹解读。沙畹经过几年研究后,写成《斯坦因在新疆沙漠所获汉文文书》一书。在此书即将付梓时,中国古物学家罗振玉得知了此事,写信向沙氏索求书稿,后来沙畹将其校定的书稿寄给了罗振玉请教。 有感于“神物去国”的罗振玉,在看过书稿后,深感沙畹对这些木牍的分类和释读尚有不足。于是,他邀请国学大师王国维,根据书中简牍的照片,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考释,写成《流沙坠简》一书。 在《流沙坠简》中,王国维根据对简文的考释,同意了斯坦因的判断,他认为根据尼雅遗址距和阗的距离和方位判断,它只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精绝。根据一片木牍上“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的文字,王国维考订,这个遗址最迟在西晋时仍有居民活动,而且其中官号也是西晋时期的官号。 斯坦因第四次进入尼雅考察。由于当时民国政府已经有了文物保护法令,再加之爱国知识分子的强烈抗议,斯坦因被迫中止了在新疆和阗、若羌一带的探险活动。出境时,他在探险中所获得的文物,也被扣留在新疆喀什,其中就包括尼雅发现的汉文“汉精绝王”简。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批被截获的简牍,后来竟然下落不明了。 当时,斯坦因为这些简牍拍摄了照片。后来,这些照片长期封存在英国图书馆里,多年来未经整理发表。 1995年,在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部主任伍芳思(弗郎西斯·伍德)博士的协助下,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将它们整理出来。令人激动的是,这些简牍中赫然便有“汉精绝王承书从……”的字样。根据《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西域传》等的记载,精绝是西域南道上一个绿洲城邦,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从敦煌去莎车的南道必须经过中间的精绝。 公元前59年,精绝被纳入西域都护管辖。东汉初年,莎车称雄塔里木盆地,精绝也处于莎车的统治之下。后来,西域诸国不堪莎车压迫,希望东汉派都护维持西域纲纪。可当时正值东汉初建,汉光武帝不愿卷入西域诸国的纷争中,没有出手干预。莎车与匈奴的混战,一直持续到汉明帝时期。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于阗灭莎车,称霸塔里木盆地。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东汉在车师重设西域都护,重新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精绝才重归东汉统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有所减弱。此时,鄯善兼并了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且末、精绝等势力,建立西起尼雅河,东至罗布泊沿岸的鄯善王国。精绝成为鄯善统治下的精绝州,直到公元5世纪才与鄯善一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尼雅遗址就是古精绝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它是否就是唐代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途中路过的尼壤城呢?学术界看法不一。 有研究者认为,尼雅河得名于玄奘回国途中访问过的一个小城——尼壤城。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尼壤城是唐代于阗东境的关防城镇。这座城镇历史悠久,在尼雅遗址出土的、公元三世纪的佉卢文书中已经提到了“尼壤”。 一些学者认为,尼雅古城显然与这座“尼壤城”无关。因为尼雅出土的文物没有晚于公元四世纪的。玄奘路过尼壤城的时间是公元644年,此时尼雅古城早已化作一片废墟了。 四 1990年秋天,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踏上了对尼雅遗址的考察之路。日方队长是小岛康誉,中方队长是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王炳华1960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即来到新疆从事考古工作,是一位资深的考古学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文锁,便是由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