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86 国库 (第2/3页)
,甚至是一年三熟,是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产粮重地。 只要农民肯回乡种地,或许只需一年时间,江南各省就可以恢复元气。 至于百姓们畏惧的瘟疫之事,主公大可像东北那样,在江南全境推行接种疗法,从而避免瘟疫继续蔓延下去。 只要百姓无惧瘟疫,再加上地方官员处置得当,那引导流民回乡之事就会容易很多。” 宁志远点头道:“你说得对,如今最重要的,就是让流民回乡种地,恢复粮产。 只有这样,才能让江南恢复元气。 阿真,你的看法呢?” 池非整理了一个思路,这才开口道:“岳父,小婿赞同章老先生的建议。如今确实应该尽快引导流民回乡复耕才对。 只不过小婿的想法有点不同,小婿认为现在最好是双管齐下,以攻代守。” “何为双管齐下,你快说来听听。” “第一点,就是按章老先生的建议,先给各地流民接种免疫散疮的药,然后再派兵引导他们回乡种地,恢复生产。 第二点,是对南方地区的胡人动武,趁其主力大军被全灭的绝好时机尽量收复失地。” “你想现在发起南征?可我们哪有这么多粮草供应大军远征?”宁志远惊讶地问道。 其他人也是一脸的讶异,他们没想到池非会挑这个艰难的时期发起南征。 池非不答反问:“岳父,您可知道为何胡人从来不为粮草后勤之事发愁?” 宁志远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眼睛一亮,“你是说,你想让远征军学胡人那样,就地抢掠进行补及?” “是的。 汉人军队之所以经常为补及发愁,那是因为中原地区缺少战马,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 每次打仗,不仅要靠士兵步行移动,还要跟大量运送粮草和缁重的民夫一起上路。 这使得汉人军队每次出兵,不仅行动缓慢,而且行军途中要养着这么多人,粮草物资消耗极大。 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较长的话,还要担心敌人会在半路截断粮道,使粮草供应出现问题。 所以对于汉人军队来说,粮草补及一直是个非常头痛的问题。 但今时不同往日,我们西北军已经从胡人那里缴获了大量战马,这就具备了跟胡人一样能够快速行军的优势。 如今整个南方地区以及大半西南地区,全是胡人的地盘。 这么多年来,胡人在这两块地盘的治理和经营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气候和规模。 当地几乎所有汉人都成了胡人的奴隶,在他们的任意打骂下无偿劳作,把这些关外豺狼养得膘肥体壮。 据我派过去的探子粗略统计,整个内陆地区,一共有胡人约八十万到九十万之间。 其中正规士兵约三十五万人左右,剩下的全是普通牧民,而且以大厥国王的亲族沙真族为主。 虽说胡人全民皆兵,但普通牧民和真正的士兵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如今由大厥王子阿罗布所率领的二十多万主力大军已经被我们全灭,那南方地区剩下的胡人正规军也不过十万人左右。 凭借我们手上的火枪和开花弹等火器,只要派出一支全部由骑兵和马车组成的远征军,就足以横扫盘据在那里的胡人残军。 至于粮草后勤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学胡人那样,每打下一块地盘,就在当地进行补及。 由于整支远征军都由骑兵和马车组成,因此移动速度远比要靠大量民夫运送粮草的普通军队要快得多。 再加上火枪、开花弹等火器的助力下,远征军可以说是指哪打哪、来去自如。” 宁志远听到这里,两眼已经像土匪一样青光大作,脸上更是充满了兴奋的表情。 至于李定北、萧志坚、宁雅柏、宁雅枫、章文轩等人也是惊讶不已。 这完全就是照抄胡人的打法,只不过区别在于西北军手上还有火枪、开花弹等大杀器。 光是这点,就足以在战力上碾压胡人。否则大王子阿罗布所率领的二十多万大军就不会葬身于此了。 其实在池非看来,这与其说是照抄胡人的打法,还不如是参考了二战时期**德国的闪电战术。 二战初期,德国军队就是凭借机动化部队的高速移动,再加上猛烈的炮火支援,才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举侵占了包括波兰、法国在内的多个大国。闪电战术也因此名声大噪。 既然这个时代没有机动化工具,那就用战马来代替。然后用火枪和开花弹等火器来作为针对胡人的主要攻击武器,实现山寨版的闪电战。 “用清一色的骑兵来发起远征,然后像胡人一样就地补及,这确实是个极妙的想法。妙,确实妙。 阿真,你还有要补充的吗?”宁志远催促道。 池非接着说:“小婿之所以想挑这个时间发起南征,不是指望远征军能够一口气收复整个南方地区,这并不现实,也很难做到。 小婿真正看中的,是盘据在南方地区那些胡人牧民手里,数量庞大的牛羊等牲畜。 牛羊乃胡人的命根子,那些牧民从西南高原迁移过去的时候,大多都带着牛羊一起上路。 他们在气候温暖的内陆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手里的牛羊数量早就翻了好几倍。 据我所知,如今南方及西南两地的牛羊数目,至少有五百万到七百万头之间,或许真实的数目远在这之上也说不定。 只要能从胡人手里抢到两到三成左右的牲畜,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粗粮,就足以养活全江南的百姓一年有余。 因此远征军的真正目的,不是一口气收复所有失地,而是尽其所能地从胡人手里抢到尽可能多的牛羊,然后靠这些牲畜来养活江南的百姓,度过这段最为艰难的时期。 岳父,以上就是小婿的建议,请您考虑一下。” 宁志远听完,满脸兴奋地望着章文轩道:“老章,你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