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84?入城 (第1/2页)
当胡人二十多万大军被西北军全歼的消息传遍整个新京时,住在内城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在感到惊骇的同时,心十分复杂。 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为了保命,都曾经向胡人献过降投过诚,已经算是大厥这边的人。 可谁曾想到,仅仅几天时间,整个局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刚刚才拿下新京的胡人大军还没等椅子坐,紧接着宁家所率领的西北大军就突然兵临城下。 然后仅仅两天功夫,西北军就依靠强大无比的新式火器把胡人给硬生生地进了内城。 如今更是一举将二十多万胡人大军给一锅端掉,把胡人打得全军覆没。 这样的宁家,这样的西北军,实在强悍得让人心生恐惧、不得不怕。 现在所有向胡人投过诚的官员和世家,几乎都缩在家里瑟瑟发抖,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宁家会如何处置他们。 相比于住在内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恐惧不安,不久前才被西北军从囚区里解救出来的十几万外城百姓,在得知西北军已经打败胡人后,全都不约而同地涌到北门大街那边去观看胡人的惨状。 在亲眼见到大量胡人尸体被西北军士兵用平板车一车接一车地拉走时,许多百姓都忍不住泪盈眶、痛哭流涕。 这几天所发生的事,让这些新京百姓一辈子都忘不掉。 自从新京沦陷后,这些杀千刀的胡人不仅抢光了他们的财物,还把家中妇女给一一强暴了。 稍有反抗者,几乎马上就会遭到他们的屠刀所杀害。 这十几万新京百姓在这几天里第一次尝到了什么叫人间地狱,也第一次亲目睹了胡人的可恨和可怕。 在这些凶残如狼的胡人面前,所有百姓简直就如同猪羊一般任人宰杀,毫无反抗之力。 后来,当所有人被胡人关起来后,有人从看守的胡人那里,得知胡人正准备把他们当成两脚羊吃掉。 这个消息顿时把所有人都吓坏了,原来胡人真的会吃人。 正当所有被关起来的百姓感到既绝望又恐惧之时,事却出现了天大的转机。 一天下午,一群自称西北军的士兵突然冲进来把他们全部人给解救了,并且还在多个地点给饿了好几天的百姓施粥。 直到这时,新京百姓这才知道,原来胡人已经被宁家所率领的西北军给打败了。 如今亲眼看到无数胡人的尸体被一车一车地拖走,这十几万新京百姓在感到解恨的同时,还对解救了他们的西北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激和羞愧。 之所以会感到羞愧,那是因为不久之前,他们还习惯称西北军为西北蛮子,把他们视作与胡人一样蛮横粗野的匪军叛贼。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被他们视为匪军的西北蛮子,不仅帮他们打败了胡人,而且还给他们免费施粥,让他们不至于饿死。 西北军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怎能不让众多新京百姓们为之羞愧。 由于胡人尸体太多,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处理完毕的话,极有可能会在城中引发瘟疫。 因此在战事结束后,宁志远立刻命令大批士兵在城外的荒郊处挖出多个用来掩埋尸体的万人坑,然后把胡人的尸体拖到城外直接扔到万人坑里埋掉。 就在百姓们站在街道两边兴奋地看着西北士兵忙碌运尸之时,忽然前方起了一阵动。 紧接着一众百姓远远看到,一个披银甲、满脸威严的将军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慢慢走了过来。 除他以外,还有多位同样披战甲的武将以众星拱月之势紧随其后。 凡是见到那位将军的西北士兵,立刻单膝半跪,拱手行礼道:“大帅金安。” 很快,整条街上到处都是半跪着向其行礼的军官和士兵,并且齐声大叫“大帅金安。” 事实上,自宁家叛出朝廷后,宁志远就开始改变了军礼,以示与魏军的不同。 在魏军中,下级士官或士卒在见到上级军官时,要行跪拜之礼。 所谓跪拜之礼,指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将头叩首到地,稽留一会,手在膝前,头在手后,额头触地即起。 而宁志远自年少时,就已经在西北征战,视所有西北将士为同袍而非棋子。且他向来做事干脆,最讨厌无用的花架子。 因此他直接废掉了军礼中的跪拜之礼,改为单膝半跪加拱手之礼。 这样一来,不仅上官可以看清楚下官的脸,而且整个行礼过程也简便了许多。 虽然西北军的军礼与魏军不同,但从这个称呼来看,显然那人正是西北大将军宁志远。 在得知大将军宁志远亲临现场后,所有围观的百姓顿时激动不已,纷纷往大将军所在的方向涌了过去。 为了保护大帅的安全,卫兵们当然不能让这么多人太过靠近大帅,立刻在相隔几丈的距离外拦住了涌过来的人潮。 虽然不能走到大将军的边,但百姓们还是难掩激动之,纷纷隔着人墙大声叫喊着:“多谢大将军救命之恩!” “多谢大将军,多谢将军救了我们,多谢将军……” “大将军,谢谢你替我们杀光了这些杀千刀的胡人,我家老父终于可以瞑目了。” “是啊,我家儿子也可以瞑目了。谢谢大将军,谢谢大将军。” 诸如此类的感谢之语不断传来,充分表达了百姓对于西北军的感激之。 面对众人的感谢,骑在马上的宁志远郑重地拱手行了一礼。 看到大将军的反应,百姓们顿时更加激动。 就在这时,人群当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宁公万岁,西北军万岁!” 听到这句话,百姓们不愣了一下。 这“万岁”二字是能随便喊的吗?这不是只有皇上才能叫万岁的吗? 还没等百姓们反应过来,人群当中又有好几个人大声叫道:“宁公万岁,西北军万岁!” 这样喊的人很快由几个变成了十几个,然后又从十几个变成了几十个乃至上百个。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原本就绪激动的百姓不由得也跟着大声喊:“宁公万岁,西北军万岁!” 很快,整条大街上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