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回 去兴平建安事起 (第1/2页)
(题外话,请大家多多评分,明日当爆发!) 书接上回 同归楼,临淄城最大的酒楼。三楼包间。 郭嘉、徐庶、石韬,三人正围坐在桌旁,喝酒吃菜,聊的不亦乐乎。 “奉孝兄,听闻君亦为颍川人士?”徐庶问道。 “正是。”郭嘉拿起酒杯,嘬了一口,幽幽的道。 “闻奉孝兄先仕袁绍,后随齐侯,不知是何原因?”石韬也问道。 “唉~说来话长。”郭嘉摇了摇头,似乎不愿意想起那些往事,但最终还是道,“当年吾年轻气盛,识人不明。世间皆言袁本初乃英主,故而前去投奔。然袁绍其人优柔寡断,麾下众人结党互讦(jie)。若其霸于一方,或可立足,然其欲争天下,却绝难成事。其下三子,袁谭勇而无德,袁熙懦而无智,袁尚骄而无谋。凡此种种,若再不离开,岂非甘与同没?”喝了口酒,郭嘉又道,“一年前,吾听闻稷下学院收忠义公所留予齐侯的千册典籍,遂前来研读。未料想,当日投奔颍川同乡陈群陈长文时,偶遇那时尚为三郡太守的齐侯本人。吾与齐侯高谈阔论,被其超凡之气度所折服。” 郭嘉似乎完全沉浸于自己的回忆中,忽然朗声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抑扬顿挫的诗词,从郭嘉的口中娓娓道来,徐庶同石韬亦沉醉其中。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郭嘉吟诵毕,兴奋的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哈哈大笑起来。 徐庶和石韬,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 徐庶叹口气道,“未料想,齐侯之文采亦冠绝天下,此文可谓千古绝唱矣。” 石韬也道,“吾辈自认风流,然则今日方知,主公才乃真名士也。” 郭嘉听罢,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悔恨不已的道,“只可惜,主公此佳作虽是送吾,却留于陈长文的家中,哎呀呀,真乃暴殄天物矣~” “哼,这叫什么话,难不成你要将吾家之墙,搬至汝之府内?” 众人循声望去,却发现房门被人推开,紧接着,陈群自外而入,愤愤不平。 郭嘉哼了一声道,“吾确有此意。” 陈群进得屋内,根本无视郭嘉的存在,与徐庶和石韬拱手见礼,然后径直坐在了一张椅子上,根本不把自己当外人。 陈群鄙视了郭嘉一眼,然后转向徐庶和石韬道,“久闻二位大名,却未能谋面。今日一见,乃三生有幸矣。” 徐庶和石韬皆拱手回礼,连道不敢。 陈群摆了摆手,又道,“吾等皆为颍川人士,又皆寒门士子,且同在齐侯麾下,可谓颍川四杰,今后还当多相交好才是。” 郭嘉听罢,不屑的道,“元直督泰山琅琊二郡,广元主济南一地民生。不像汝这厮,安于临淄,享于齐郡,悠哉悠哉。” 陈群双手一摊,任性的道,“那又如何?汝这浪子,不也是与吾一样?” 徐庶看两人斗嘴,忍不住笑道,“早闻二位仁兄,见面必怼。今日方知不假。” 郭嘉和陈群大眼瞪小眼,互相看了看,猛然哈哈大笑起来。整个房间内,充满了惺惺相惜的情怀。 待得众人笑过后,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陈群忽然沉声道,“奉孝,贾大夫为主公出谋之事,汝可知之?” 郭嘉闻言,默默喝了口酒,这才叹声道,“贾公此计虽然可行,但却有违人和。借刀杀人,甚为不妥。” 徐庶和石韬刚来,不知道什么事情,便询问其故。 当陈群把此事同二人一说,两人莫不倒吸一口凉气。 石韬惊惧的道,“常闻贾大夫有毒士之称,由此观之,真恰如其分也。” 徐庶考虑了一下,点头道,“主公令吾都督二郡,想来也是因为吾乃寒门出身,对于士族并不太过看重。奉孝兄,吾在二郡,当如何行事,还望兄不吝赐教。” 郭嘉把身子往后一靠,怔怔的看着面前的酒杯发了一会呆,然后忽然面露微笑,对徐庶道,“元直唯听命便是。至于其他,不必多想。关键是,莫让吕布狗急跳墙。若其兵锋北顾,则需元直尽力周旋。若吕布同其他诸侯大打出手,则元直切勿犹豫,寻机出兵郯城。徐州治所距离二郡不过三百余里,只要占据郯城,则吕布大事去矣。到时,元直定能得立首功。” 徐庶听罢,点了点头,道,“是否首功,吾并不上心。关键是怕耽误了主公的谋划。如今有奉孝兄提点,庶晓得如何做了。” 郭嘉最后认真的道,“此事,整个青州也只有吾等数人得知。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