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忆金兰壮志平山河 (第2/2页)
夫人呢?” 李喜喜擦了擦脸上的泪水,答道:“教主的一众心腹都没能幸免于难,好在盛文郁已经将教中骨干的家小尽皆转移,没有什么伤亡。此外,罗舵主不知所踪,杜遵道带着总舵剩下的兄弟躲起来了。” 刘福通深吸了口气,回头叫道:“刘六!” 刘六是刘福通的堂弟,虽然能力欠缺,但好在对兄长及明教非常忠诚。听到兄长呼喊,刘六急忙跑了过来,应道:“大哥,我都听到了,你说吧,需要我做什么?” 刘福通沉声道:“韩大哥已经遇难,明教一定生乱,我必须立刻赶回教中探查情况。”旋即看了看身边有些惊慌的韩林儿,接着道:“前路未知,不能让林儿以身试险,你保护他去与韩夫人汇合,然后护送他们母子二人一路南下,到饶州武安山上的普宁寺去。寺中主持是我故交,可以信任,若教中情况有所好转,我会亲自去寻你们回来。” 韩林儿已经回过神来,哭着道:“叔父,我要亲手为我爹报仇,我不走!” 刘福通紧紧握着他的手臂,劝慰道:“现在教中情况不明,实在太危险了,你若再出了什么意外,我怎么对得起你爹。若我此去也遭不幸,你就想办法在徽州路一带重新聚集教中兄弟,复我明教!” 韩林儿慌乱无神,一时间没了主意,只能抽泣着应允下来,随刘六动身。 安顿好韩林儿,转过身去面对咆哮的黄河,不让其他人看见自己的表情,狂风吹袭而来,刘福通放声恸哭,回忆起与韩山童初次相遇的情景…… 当年自己还是朱皋镇的巡检,无意间抓住了这个祖辈信仰白莲教的教首,想劝其悔改。 “宋金相抗多年,黎民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国家一统,你又为何执念于此,以至于被朝廷视为妖人?” “哈哈……哈哈哈”随着一阵狂笑,韩山童吐出一口鲜血,指着刘福通的鼻子骂道:“亏你也是我们汉人的种,焉不知愚公移山否?”随即擦了擦嘴角,讥笑道:“我竟忘了,你也是个为贼人卖命的官差!” 刘福通生于巨富之家,为人正直豪爽,乐善好施,邻村邻县之人皆以英雄相称,自己也以此为荣。但在韩山童面前,自己却被他气势压得喘不过气来,自己家大业大,名声又好,怎么到了此人嘴里,便成了背祖弃宗之徒了? 韩山童看透了他困惑不解的表情,讽刺道:“饶是你富有千金,能救百姓几人?任你声闻乡里,能留几世之名?” 刘福通再也控制不住,恼火道:“不然如何?似你这般为祸乡里,聚众造反不成?你祖辈便如此行事,何尝种下善果?” 面对质问,韩山童只是淡然一笑,平静道:“我韩家世代虽无将相,也无王侯,但至少我们都记得自己是汉人,而不是被人视为低贱如牲畜的贱奴!而像你这样的人,就算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过是蒙古、色目人的眼里的奴仆罢了。就算元兵今日杀了我,也不能将我身体里汉人的血性抹去,仍然有我的儿子会接替我!像你这样背弃祖宗,替元贼当差的人,有何面目来教训我?” 刘福通被骂得怔在原地,不知如何反驳。沉思良久,蹲下了身子将韩山童背回家中替他疗伤,随后辞去官职,帮他躲避追捕,二人相处间钦佩对方,便就此义结金兰。 在之后的一年当中一切都印证了韩山童所说,汉人过得再好在蒙古贵族的眼里依旧只是贱奴罢了。治河的钦差轻易地毁了刘家祖宅,杀害了刘福通的妻子,对相邻百姓压迫日益严重,致使民不聊生。受这位异性兄长的影响,他才放下一切,随其一道成了那移山之人。 刘福通逐渐回过神来,对着众人下令道:“上马,我们先去颍州城将教主的尸首夺回来!” 众人岂能不应?一行人纵马疾驰而去,马蹄声混合着背后黄河的咆哮声,如同奏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韩大哥,既然你已经用尽力气将山移去,那我刘福通,便替你将这河也平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