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逆行(16) (第2/2页)
御史狠了狠心,苦笑道:“微臣自知招人怨恨,可是微臣一心为国,一心为天下百姓。微臣,愿死谏……” 说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承柱撞去,修罗段言是武官站的远,想拦已经来不及了。 况且,他并不想看着那人去死。 一时间,脑浆四溅,鲜血染红了大殿的承柱,也染红了地面。 胆小一些的文官被吓得腿软,还好被身后的人扶住。 大殿里此时落针可闻,大臣们都目瞪口呆的望着这一幕。 她们虽然知道那个御史的目的,但是怎么也没料到这一幕。 怎么就,出了一条人命呢? 苏殷叹息,扶着额头道:“罢了。” 赵远芳站起来,呆愣愣的望着尸体。 苏殷摇摇头起身,转身从侧门离开大殿,修罗段言立马跟上去。 …… 李承宣显得有些坐立难安,他看了看面色无常的苏殷,咬了咬唇开口道: “贤君……大旱与您无关。” 贤君说的没错,此乃天灾,非人之祸! 苏殷抬起头,放下毛笔拿洁白的帕子擦了擦手道:“世人也知道。可是,她们需要一个仇恨的对象。而这个人,恰巧是我。” “可是与您无关啊!您没做错什么,您的功绩……怎能就这样三言两语就抹杀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世人需要什么。”苏殷笑了笑,将桌上的书稿整理了一番。 “贤君不该受如此污蔑……” 苏殷转头看着他笑道:“我都不生气,你气什么?” 李承宣低声道:“师傅受辱,弟子哪能无动于衷?” 贤君与他有半师之仪,所以说贤君是他师傅也没说错。 “别气了,我不在意。” 李承宣红了眼,他赶忙低下脑袋。 为什么贤君不在意? 一个人哪能不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呢?除非他已经承受过了更大的诋毁。 苏殷叹口气,站起身走到李承宣面前,蹲下身揉了揉他软软的头发。 “世人愚昧,吾自清明。” 别人怎么说怎么看重要吗? 她们愚蠢,所以她们的看法就是蠢货的看法。 何必在乎蠢货的看法? …… 十日后,流言尘嚣纸上,王城的百姓已经疯了。 宣政殿,苏殷站起身,看了看朝堂上老老少少的面孔,微微一笑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 叹口气,苏殷抬起头望着露出一角的佛塔:“本宫自此离开朝堂,不再参与朝政。” “贤君………” 苏季回着急的喊了一声,然后瞪了一眼闹事的御史。 修罗段言抬起头与苏殷对视一眼,然后缓缓露出一个笑。 …… “贤君,您怎可就那么妥协?此事……” 赵远芳顿住,苦笑道:“可是朕离不开你。” 苏殷朝内侍道:“将书房第三格里放着的册子拿来。” “贤君。”内侍将册子拿来,双手举过头顶。 苏殷拿起来,摆摆手,内侍退了下去。 “这是什么?”赵远芳好奇的看着那本册子。 苏殷笑道:“给您的,是臣写的治国安民之策。” “安民?”赵远芳拿过册子,认真的翻了翻。 说实话,她虽然在二十一世纪生活了二十多年,在荣国生活了整整十八年,但是她还是不懂该怎么做好一个统治者。 她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千千万万的百姓,所以需要谨慎再谨慎。 自从做了皇帝,她就开始依赖着常贤君处理政事,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一想到常贤君要离开不再参与朝政,她就心慌,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那个册子到手上的时候,她并没有太当回事。 毕竟如果看书就能学会如何治国,她也就不会那么不知所措了。 但是打开册子看了一眼,她就愣住了。 这本册子写的非常详细,涉及了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事无大小,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就好像你的面前站着一个德高望重很有耐心的老师,一点点的将知识揉碎了放进你的脑子里。 这种感觉很神奇。 苏殷悄悄的离开,让赵远芳一个人去看那本册子。 走到门口,李承宣一个人站在门外,苏殷一愣,笑着道:“走走吧!” 走了一会儿,李承宣抬头望着苏殷开口道:“您是不是要离开了?” 他有一种常贤君要离开的直觉,很强烈。 苏殷抬起头望了望天空,答非所问的道:“五日后有雨。” …… 苏殷离开了告别了苦苦挽留的赵远芳和红着眼眶的李承宣,带着修罗段言。 修罗段言拜别了泪眼婆娑的母亲,一如既往的跟在了苏殷身后。 一日后,赵远芳带着朝臣浩浩荡荡去了罔山。 荣国君主带着新封的国师去罔山祈雨,据说新国师是白鹿真人的弟子。 几日后,大雨果然如期而至,百姓们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奉国师为神仙。 “常贤君果然是妖妃,否则怎么他一走就下雨了?” “就是。” “哼,亏我先前那么崇拜他。” “妖妃,呸!” 林首辅的信念也有些动摇,莫非真的是贤君… 李承宣忍无可忍,怒吼道:“你们知道什么?是贤君告诉我五日后有雨!” 朝臣们呆住了,她们被这个消息震的头脑发晕。 林首辅猛的抬头,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李承宣紧咬着牙,憋住欲落不落的眼泪。 赵远芳看了看沉默的大殿,一步步走下台阶将李承宣拉着离开,留下仍然不知所措的朝臣们。 高涛涛突然哽咽一声,嚎啕大哭:“贤君放弃荣国了!他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大臣们抬起迷茫的眼神面面相觑,然后一齐低下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后来,荣国各城各镇贴满了寻找常贤君的告示,可是却再也没有了常贤君的消息。 在史书中,此后的所有朝代和史官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 说他是千古第一人,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对北方战事的把控和任用人才方面更是无人能比,是上天派下来拯救荣国的使者。 此后,男子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再是社会的底层。 因为出了一个常贤君和元小将军,还有后来能力卓绝的君后李承宣,谁能说男子就不能建功立业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