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孙膑传 第四十一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膑传 第四十一回 (第2/2页)

军人数就与对方相差甚远,要说各个击破还算可行;可眼下孙膑的意思却是还要分兵——这么一来,本就不多的兵马再一分为二,远少于对手,怎能获胜?

    孙膑见田忌面有难色,猜到他的心思,说道:“将军难道忘了,楚军要攻入齐国,须渡过淮水北上。眼下淮泗一带众多小国都与齐国关系甚好,将军只管前去求助,谅他们不敢不允。”

    原来如此,田忌放下心来。可想想之后他又不放心地问道:“那先生北上独挡赵、燕两路大军,是否太过冒险?”

    “孙某自有主意,将军无需牵挂,眼下事不宜迟,迅速动身方为上策。祝将军旗开得胜,再建奇功。”

    田忌、孙膑二人商议过后,交割了兵马,各领兵五万,前去迎敌。

    鲁、宋、卫等小国先前已顺从了齐国,做了齐国的附庸。如今见了田忌的亲笔书信,一齐答应出兵相助。他们多则出兵两三万,少则出兵数千,先后赶赴到齐国的南部边境助战。再加上田忌虽说才能不比孙膑、庞涓二人,但毕竟也在沙场征战多年(先后在齐太公、齐废公、齐桓公、齐威王四朝担任大将军一职),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他得了孙膑的点化,率领着十四位小拳手一起围殴楚国,哪有不胜之理?

    ——齐军整体实力要弱于楚、赵、燕三国联军,但田忌这一路军马由于得了外援,局部优势明显,因此楚军贸然开到齐国边境后,就遭遇了十五国联军的顽强抵抗,结果自然是再次战败。楚宣王本想教训下齐王,结果反被对方给教训了一顿,他见齐国声势浩大,附庸云集,只得按下怒火,默认了齐国崛起的事实。

    田忌轻松获胜,是因为有援军相助,不足为奇。孙膑那边却只有五万自家军队,又是以一敌二,形势不利。田忌心中挂念孙膑,得胜之后立即亲率大军前去救援。不料,他才行至半路,好消息传来:赵、燕两军已退。

    真不愧为孙膑!田忌听说这消息后,心中佩服,放下心来。

    其实他想错了:人家孙膑那边根本就没打得起来——要是真打起来,任他孙膑如何用兵如神,这回想获胜也是极难。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考虑到齐军的战力。纵观此时天下的各国军队,若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齐军非但不如魏军,连秦军,楚军也未必敌得过。从春秋时期开始,齐国始终位居强国之列并非是他战力强劲,而是因为该国经过一代名相——管仲整治后,“销山为钱,煮海为盐”,富甲天下。

    一国要想称霸天下,光靠“国富”是不够的,还得“兵强”才行。以秦、齐、魏三国为例:战国前期秦国战力强劲却穷困潦倒;齐国富甲天下却不休战备;只有魏国,文治有李俚,武功有吴起,因此强盛一时,天下莫敌。

    桂陵之战时齐军战力不强不打紧,因为孙膑通过“避实就虚”弥补了这一弱势。但这次是本土作战,双方兵力又如此悬殊,不能再玩那一套了。

    好在孙膑另有办法。他得了五万士兵后只稍加准备了一番,就顾不得舟车劳顿,督令全军加速北上,与赵、燕两军对峙于齐国西北边境。

    到了之后,他安排齐军将士一起加修营寨,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修得尽善尽美。孙膑指示:此寨一定要建得气势恢宏,显出我齐军有二十万人。

    明明只有五万人,如何才能变成二十万?得了令后,下属不解道。

    这有何难?——虚立营帐,多设旌旗,猛擂战鼓,此外,每位士兵各扎草人三个,给“他”穿戴好盔甲后,在寨中四处摆放,休要漏过任何角落。

    士兵们终于明白了他的意图:“虚张声势”。

    这招用来对付庞涓可能危险,但对付赵、燕两军将领却是恰到好处。

    原先,赵成侯出兵时就犹犹豫豫,领军出征的赵国将领受他感染,也是犹犹豫豫,见主将如此,赵军上下也只好跟着犹犹豫豫。而燕军见赵军犹犹豫豫,不肯轻易深入齐境,也一齐犹犹豫豫起来。

    现在他们再一看对面的齐军大营,一起惊得魂飞魄散:什么,齐国竟然发动全部精锐前来抵挡,足足有二十万大军!

    就在二位将军被吓得举止失措时,孙膑的战书送了过来:你等兵临齐境,却又不战,却是为何?

    “这……”赵、燕两国的将领们面面相觑:对面的齐军倒是自信满满的很哪。

    恰好,赵军探子这时又快马加鞭地送来情报:“报告将军,南路的楚军战败,已经退回国去。”

    那我等还呆在这里做什么?见局势如此不利,二位将军只得紧急磋商对策。

    “撤!”军令很快下达。

    再说田忌率着大军行动不快,赶至半路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兴奋地扔下军队独自赶往北境去见孙膑。孙膑将事情原委告知与他,田忌听后擦了把冷汗,叹服道:“先生外柔内刚,果真胆大。”

    孙膑肃然道:“在下也是兵行险招,若非魏、赵、楚几国勾心斗角,貌合神离,焉能得此便宜?我等须劝告大王,此后不可沾沾自喜,定要修复与这几国的关系才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