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7章 相互威胁 (第1/1页)
“张尚书,下官还是劝你把张昕和张宪两个人交出来,茶楼的案子,其余人等皆已归案,只差这两人,还希望尚书能配合下官办案。收藏本站” 和惠坊张府内,新任的大理寺少卿赵弘,对着面前的张婴,语气很诚恳,话语很谦虚,然而要做的事情,一点都不留余地。 这是第二个,敢上张府的门,讨要人的。 第一个是朱俊,现下,连骨头都不存的朱俊。 “我说,他们俩不在府上。” “那就麻烦张尚书把他们叫回来,他们一日不回,下官这案子就一日不能结,结不了案,郑业、卢寔等人,就得多在大理寺监狱待一日,这些可都是身娇rou贵的公子,下官还真担心他们受不住下官新发明的刑具。” 张婴一听这话,紧绷着脸瞪向赵弘,“你敢?” 简直恨不得直接在赵弘身上扎两个窟窿,可他不能。 扶着几面的手,紧握成拳,指甲都扣进了rou里,浑然未觉得痛,心里一边埋怨,其余几家,太过无用,竟护不住自己的儿孙。 又自悔,明知道朝廷的风向变了,明知道,赵弘的酷吏之名,他就不该让两个女儿出门,以至于落入这厮手中,至今寻不到下落。 更可恨,这田舍郎,竟作无赖之举,竟向女眷伸手…… 瞧着张婴一脸愤恨,又奈何不了他,赵弘不由得意地笑了笑,跪在对面,拍了拍明明身上一法不染的红衣官服衣摆,轻道了两个字,“风度。” 大约不常笑,一张尖刻而黝黑的脸,这一笑,显得格外狰狞骇人,“下官虽刚入洛京,但尚书的美名,早就已经传到并州。” “郎君美姿仪,姿容世无双。” “这句话,说的就是尚书,下官没说错吧。” “古书又有云:泰山崩在前,色不变,麋鹿兴于左,目不瞬,说着就是尚书这样的人物,所以,尚书应该不会和下官计较的。” 赵弘越说越得意,在并州时,他见过太多这样装相的士族子弟。 最后,一落到他手中,进了他的监狱,没有一个不吓得浑身簌簌发抖的,甚至屁滚尿流的,面对大刑伺候时,面对生死存亡际,一个全无形状。 哪还有平时的半点风度。 “尚书……” “滚,立即给我滚出府去。” 张婴自谓平生还未受到这样的侮辱,一介酷吏冗吏,一介寒门庶子,竟敢当他的面讽刺,再也无法忍耐,举起案几上天青色笔洗,直接朝赵弘的面颊砸去。 赵弘一见,忙不迭地闪躲开,几乎有些狠狈地站起身,一下子变了语气,变得冷硬起来,“尚书,您是朝廷命官,该遵纪守法,下官过来,就希望您不要知法犯法。” “那两人是让您送走了的,可惜了,下官不怕告诉你,在进入凉州城前一天,朝廷派去的人,已经把他们俩擒获,如今,正在押往回洛京的路上。” “至于您那两位女公子,下官劝您也不必再找了,只要令郎与令侄顺利进了我大理寺的门,我自会放了她们。” “我告诉您这些,只是希望您配合一下,别在下官办案的时候,给下官使各种各样的绊子,增加下官的办案难度。” “如果尚书不听劝,两位女公子,下官能把她们送回来,但不能保证她们是否完好无缺了,尚书一向爱女心切,应该能听明白下官的话吧。” 赵弘越说越得意。 鲜血从指缝里淌了出来,映着白皙而修长的指甲,瞧着格外触目惊心,许久,久到赵弘都要以为张婴不会回应他了,却见张婴开了口。 一张憔悴却仍旧不失俊美的脸庞,闪过一片寒光,咬牙切齿问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朱俊是怎么死的?” 既然撕破了面皮,赵弘倒也没想过善了,索性也不伪装了。 “下官不知道,下官只要知道,朱俊活着的时候,整个洛京城的士族,没有一个能心安的,这就足够了。” “至于后事,下官连生都不知,又何必去知道死。” “不知生,焉知死,这还是你们孔子所说的话,下官少习法家,但对这句经典,还是记得很清楚。” “下官做事,从来不会留后路,不给别人,也不给自己。” 赵弘硬气道,从怀里抽出一个锦囊,扔到张婴面前,“尚书看了,就明白下官的意思,下官先告辞了。”说完,转身离开。 张婴原是不想碰,从赵弘身上掏出来的,他都嫌肮脏,过了一会儿,终究记着赵弘的话,松开拳头,连手上的血渍都没有擦,打开了那个锦囊,里面有一小撮头发丝。 仔细分辩,还有些发黄,几乎一下子就能断定,是小女儿阿眸头上的发丝。 这个市井无赖,这是在警告他。 腾地一下,张婴就起了身,出了屋子,往大门口的方向走去,果然刚到门口,就见老杜在送客。 “赵弘,你给我站住。” “张尚书……” 铿锵一声,张婴拨出腰间的佩剑,在所有人的惊诧中,朝赵弘砍去,准确来说,是朝赵弘的头顶砍去。 哐当一阵响,顶梁冠掉地,头发散乱开来。 “赵弘,你听好了,要是你敢再动她们俩分毫,敢对七郎和八郎公报私仇,我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你也有父母亲族,子侄后辈。” “我不介意血洗西河。” 西河,即为赵弘出身的乡里。 一听这话,赵弘冷笑一声,“尚书既知慈父爱子,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杨国舅的心理,自古以来,杀人尝命,天经地义,杨二郎横死,源于私仇,难道张尚书认为不该有个交待吗?” 赵弘一副披头散发的样子,也不管不顾,“假使当日,茶楼横死的是张尚书亲子张昕,怕是尚书早就打上杨府了。” 张婴面上浮现一丝嘲讽,“你倒是个会讲理的,比我那位阿弟张德,比前任卫寺卿还会讲理,但又能怎么样?” “你既然知道,源于私仇,更应该懂得,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岂一日之功,张杨两家的恩怨,不是你能插手的。” 不然,前面不会有那么多人被贬被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