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 到此结束 (第1/1页)
“你们要不要跟阿耶一起走?” 张婴迎面走出来,起伏的情绪,一下子没能调转过来,面对两个女儿,神色多了一份不自然。收藏本站 八娘张昑摇了摇头,“我来了还没见阿娘一面,就不和阿耶一起走了,晚点,我会带阿眸一起回府。” “也好。”张婴很快出了尼院,没让张昑和张曦姊妹俩送。 八娘张昑牵着张曦,目送阿耶出了尼院的门。 回转头,正瞧见阿娘从禅房里走出来。 “阿娘。”张曦喊了一声,留意到,相比于阿耶的一脸憋气,阿娘的神情要平淡许多,眉目间一片疏朗,如夜来山间岚风,透着清华之气。 华令仪近前来,伸手抱起小女儿,对着大女儿说道:“阿明,我已经和你阿耶说好了,你与阿阳的婚期定在今年八月十六,七郎和郑十四娘的婚期定于十月初五,阿娘看过历书,这两日都是黄道吉日,嫁娶适宜。” 一听涉及自己婚嫁之事,饶是八娘张昑再爽利,神情中也流露出一丝不自然来,“阿娘,不用这么着急。”现在是四月,离八月已经很近了。 “你不急,是阿娘急。” 华令仪笑了笑,瞧着面前亭亭玉立的大女儿,心底到底有一份愧疚,“接下来你安心在府里待嫁,婚事自有冰人和你九婶婶cao办,嫁妆的事,阿娘会给你准备。” 她大约是不会回张府,不能亲送女儿出嫁。 所以,婚仪上的送嫁,她只能托附给九弟妹傅氏。 对于自己的婚事,八娘张昑当然是垂首听阿娘的吩咐,但对大弟张昕的婚事,她却有她的想法,“阿娘,阿苟和十四娘的婚事,能不能再推迟三个月?” 她和七郎姐弟俩一嫁一娶,时间相隔太近,她担心九婶婶傅氏忙不过来。 再有,往后挪三个月,等她嫁去崔家,行了庙见之礼后,她能腾出手来,那么大弟的婚事可以由她亲自来cao办。 华令仪几乎一眼就洞穿大女儿的想法,不赞同道:“婚姻是人生大事,接下来四个月,你一心一意待嫁,七郎的娶亲,不需要你cao心,阿眸由我看着。” “阿娘,我已经长大,可以给家里帮忙了。”八娘张昑仍旧想争取一下,“再说,只推迟三个月,阿苟和十四娘也不差这点时间。” “谁说不差,我想让七郎和十四娘尽快离开洛京。” 听了这话,八娘张昑吃惊不已,“阿娘,您同意阿苟去凉州了?”问完,又追问了一句,“我是说,阿耶同意阿苟去凉州了?” 毕竟,大弟张昕为了去凉州,让阿耶狠打了一顿。 至今还躺在床榻上起不了身。 华令仪点头,轻嗯了一声,“你阿耶答应了。” 八娘张昑觉得不可思议,但想着阿耶离开时的脸色很不好,家里一直以来,大事听阿耶的,小事由阿娘做主,然而在一些大事上,阿娘也能提建议,更何况,依照过往的经验,阿耶拗不过阿娘。 故而,八娘张昑心里已信了十分。 心里又一次感慨大弟张昕的蠢。 那么直接和阿耶扛上,如果他提前来求阿娘,不说多一个得力的说客,至少不用挨那一顿板子,被打得皮开rou绽,自己受罪。 ——*——*—— 弘德殿内,此刻的气氛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 杨太后望着站在下首的兄嫂,并二侄女杨昭华,只觉得闹心。 对,就是闹心。 “……证据呢,你们总得给孤证据,”杨太后扫了眼底下侄女杨二娘,“好,就算没有证据,那总得有证人吧,什么都没有,你们就要上门抓人,你们以为洛京是姑奈山脚下呀?” “郑祭酒府上,是贫民庶子家呀?” 说到后面,杨太后气愤得手指头,大力叩了叩几面。 “我府上的人,都中了迷药,里坊的疾医可以作证……” “那也不能证明是郑十二郎干的,” 杨太后打断杨二娘辩驳的话,“贺若家那小子的话,你不信,那好,孤让清妃进宫,她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总没有心计,她的话,你总该信。” 前两天,杨国舅带着二娘进宫来,状告郑十二郎谋害二娘。 还说得绘声绘色,又提及贺若隆和张曦在场。 她直接让贺若隆进宫来对质,贺若隆矢口否认了这件事,杨二娘和杨国舅都不愿意罢休,其实她也猜到,杨二娘是想找个借口,不愿意离开洛京,前往封地。 只是找的借口,太低劣了。 她要是失势,郑十二郎能谋害二娘,她完全相信,但如今,她尚在位置上,郑十二郎是世家子,有大局意识,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冲动之举。 不为个人,也该为家族着想。 杨昭华一见杨太后提及张曦,一颗心蓦地往下沉。 秦氏低垂着脑袋,心里有十二分的抱怨:大妹子这是昏了头,就张家那小鬼头,鬼精鬼精的,还没有心计,在长秋寺中用石头打人,满洛京的贵妇人都看着。 那小鬼头的话,大约也只有杨太后像被灌了**汤,小鬼头说什么她都信。 还小孩的话? 反正秦氏觉得,她是一个都不信。 只是这些话,秦氏却不敢当着杨太后的面说出来。 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杨国舅,不同于秦氏,秦氏只敢在心里暗暗嘀咕,杨国舅直接从神情,还有话语中,透了出来,“那小鬼头的话,就更不能信。” “阿妹这心,别偏得太厉害了,不相信自己嫡嫡亲的侄女,倒相信一个外路不相干……” “够了。” 话未说完,让杨太后粗暴地打断,“既然不信,也不用清妃来做证,孤也不耐烦听你们说风凉话。” “这件事情,到此结束,谁也不要再给翻旧事,二娘明天就启程,前往封地。” 杨太后直接下了命令,根本不给杨国舅反对的余地。 只是扫了眼一脸煞白的二侄女,又道:“二娘先去庆阳,等过上两三年,风声过去了,孤再另外给你改迁封地,就在京都周边给你找个合适的封地。” 庆阳虽远了点,但她当初把庆阳封给二侄女,相中的是庆阳物产丰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