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二章 守拙书院 (第2/2页)
。 苦亦何干日月, 聚亦有来星辰。 泪溋时年岁岁, 君顾之期朝朝。 可谓时年一诗成名,在大周朝中广为传颂。当时很多文人雅士都在等着这位少年十八岁后步入仕途,可谁知他却选择留在书院打杂,还是持续六年杂役生涯。从一名明日之星,渐渐沦落为普通杂役。 至少近两年已没人再对他有所期待,包括在书院里,那些新来的学子们更是不会注意到一名杂役。可偏偏栗源先生就记得他,还让何乐在此时节挤出时间来找他,在何乐看来还真是格外的好奇。 能入得栗源法眼的人不多,当年那么多人来投奔他,最后能留下的也只有几位铁血汉子。可见栗源不是阿猫阿狗都会要,而是得达到一定层次才能被他赏识。 在书院门口何乐辞谢过老太太,这才踏入书院大门。守拙书院是不关门的书院,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入书院旁听,但不得惊扰到学子学习。 步入书院后,就能看到一排排类似凉棚的教舍。二十几位先生分别领着二三十学子在讲义着,或摇头晃脑,或闭目低吟,风格各异却也一派道骨仙风的意境。守拙书院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每处凉棚外都会有几名或几十名闲人在旁听,也有认真的会记着笔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整个书院中弥漫,置身其中也会不自觉的想学。 何乐很是大感意外,虽然大周朝重文轻武久矣,但如此强烈的读书氛围却不常见。哪怕临安城中的太学院,也不及此地十之一二。且不说他们学的如何,单单如此认真的模样,就足以令人赞叹。 “明义者,立万物一体也;亲民者,达万物一体也……”随意走到一处凉棚外,就听到里面的先生在说君之道。这里坐着十几名年龄偏大的学子,一个个正襟危坐,眼光中显露出坚定的表情。 何乐注意到他们特别之处,这才多看几眼。那讲义的先生约有五十多上下,黑白相间的胡须梳理得极讲究,虽只穿着粗布麻衣,却体态风雅,自有一股非凡气质在其身。 “君臣,夫妻,亲友,乃至自然万物,莫不以情为念,以达吾之一体为仁!”那位先生随意说着,却似有意无意看了何乐一眼,这一眼让何乐心中猛然一震,许久不曾有过的箴语在他脑中突然响起:大道为公,知行合一。 此前这句从未出现,更是在心法中也未暗示,纯粹是他今天在守拙书院中自己感悟出来的一语话,没有来由,却有意义。 一时间就算是吴召娣也感觉到何乐身上的变化,某种不可言状的气氛自何乐体内漫延开来。 “下课,除先生外都请回!”正在讲义的先生收起书本,对座下的众人说。那些认真感悟的学子虽有遗憾,却也不敢多言,而是一个个依言离开。不一刻各处凉棚中的学子都井然有序的离开书院,显然书院中平日里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何乐而言说不上好,但也说不上不好。若是在军中这样自然很好,但若是也将求学问的学子如此严格要求恐怕会禁锢他们的创造性。 就如同大道心经,看似随性,但也有着各自感悟的延伸性。王长老所领悟的肯定与何乐领悟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因为习惯还有能力而逐渐生出分歧,最后有可能有的人已入太虚境,而有的人还在堪离境徘徊。 学问也是同样,读一样的书,有的人能作诗词歌赋,有的人仅能识字。有的人能写锦绣文章,有的人却可以安邦定国。文字是死的,用活才能起效。可若是将学子以军人般的要求,则可能损伤掉学子的灵活性,固化他们对知识的求新求变。最后一代学一代,不求变,只求稳,结果只会是几百年上千年还在学着同样的知识,再也无法突破前人所创。 看那羯人,凭着最野蛮的手段,却在碾压已发展千年的大周朝。千年来大周朝可曾有过变化?其实没有,这里的人依然还在学习着千年前的知识,遵循着先贤的足迹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逾越。不是没有胆敢逾越的人,但所有违规者都已被逐出去,所以至今依然还能保持千年前的风貌。 也因为没有发展,才会导致更野蛮的羯人依靠蛮力就能轻松碾压存在千年的大周朝。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周朝追求重文抑武,而习的文全是千年前先贤所著立,后人从来不敢有丝毫逾越改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