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七 (第1/2页)
做木头椽子生意的人家还不算太多,了解到的人家也是近两年才开始做起来。南方的水杉木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乡下,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栽种一两棵。小时候问爷爷这水杉木为什么长这么高,都比屋顶高了,它会不会一直就这么长下去,没完没了。爷爷说他也不晓得,说不定它就长到天上,遇见神仙,成了神仙爷爷家的树。我说那不就成仙树了嘛,会不会开出果子来,吃了我也可以成仙啊。爷爷笑得前俯后仰,说我以后要和树木结缘。现在看来,也不单纯是巧合了,真的是水杉木成仙了不成,它来造福百姓了。 说干就干,气势如虹。 大年初二我和阿金通过朋友找了人,打听清楚船的价格,然后四处奔走凑足了钱,很快便在一个叫小徐的人那里买到了一艘旧船。船是水泥船,可载重六吨左右,也花了两千五百块人民币。载重十吨以上的船,若是新船,就要万把块一条了。现有了船,就要找供应商批发木材去了。这个供应商倒是不难找,乡下种树的人家比比皆是,都是又大又粗又壮的水杉木。我们安排了工人,先将自己家那些水杉木砍伐,运到了船上。再通过低价购买村上人家栽种的水杉木,直接通过水运一并销售出去。水杉木长度一般在两到四米,放在水泥船的后舱稍稍露出一截,用大帆布遮盖,以防曝晒或淋湿影响木材品质。上了船之后的日子,就和处在家里一个样。吃喝拉撒样样都在船上解决。起初船一开,人就开始摇晃,头昏的厉害,估计自己是要呕吐晕船了。可没想到竟是虚惊一场,一次呕吐都不曾有,乐呵呵的赞叹自己身体健康。其中也归功于阿金的开船技术,他掌握的确实非常不错,且越来越娴熟。我们从平望到盛泽,再到吴江,后来去到苏州、太仓、昆山、张家港、上海、嘉兴、湖州等等地方。一路水上漂泊,美好风光旖旎。却也绞尽脑汁与商家谈价、与顾客周旋、把这几年大好时光献给了一艘旧船,一批木头,一群陌生人。 三年后。 我们卖掉了船,不再走水路,而是走上了陆路。好在把欠着的债务都一并给还掉了,富足的钱买了辆大卡车。但这三年耗费的精力和金钱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报酬,内心是失望与不甘并存。这生活如同看不见的阶梯,步步惊心,一步踏空,步步皆输。我们收获最多的大概就是经验了,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才使得我们更加不甘失败与现状,继续这后两年的磨练。阿金成了大卡车司机,我坐在副驾驶,提着皮包收着钱。我们依然做着木头生意,但不仅仅是木头了,还有水泥、黄沙、黄土、石块、松木。我们在生意上的转变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发展,房梁不再是木头椽子,它需要水泥混凝土搭建,而杉木除了做椽子,还开始用于建造楼梯和衣柜,松木相对于杉木,性能优异更加受消费者欢喜。这车上的两年,与船上的三年,吃惯了苦也见惯了人,嬉笑怒骂,指责诋毁,犹如家常便饭。好在我与阿金不服万难,不负众望坚持到现在,五年蹉跎了岁月也蹉跎了青春,可惜吗?我们似乎愈战愈勇,把一切过去的苦难当成馅饼吞进了肚子里。 两年后。 我们没有卖掉大卡车,我们多了辆小轿车。今年已是1998年,国家飞跃式的进程,日夜没有怠慢妥协。这一年,我和阿金拜访了一位太湖流域的大亨,他竟是我爷爷年轻时候收的徒弟。木匠出身,那时随我爷爷在上海打拼,技艺高超。我听他娓娓道来,觉着很是不可思议,也由衷感叹,我那爷爷原来是个高人,本领了得,受人敬重。可惜吗?我们似乎愈谈愈欢,最后他指点我们。 “你爷爷当初正宗木匠出身,你们也与木材打过这么多年的交道,这些都说明了是缘分,为什么不去办个厂试试,做传统生意?” 又是一个漫长的筹钱过程,我与阿金是痛并快乐着。痛,在于这笔资金一时半会凑不齐;快乐,在于这办厂的主意同时让我们为之兴奋。此次与奶奶和阿爹商量,出乎意料的,他们竟是一口同意。说要为我们出一份力,钱这方面,他们也会尽自己努力帮助我和阿金。办厂需要场地,需要机器设备,需要技术人员,需要营业执照,需要大大小小的支出,这一切都归结于资金。我们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贷款,却依旧凑不齐这办厂的巨大金额。在我们冒出念头即将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股份制,在找一个合伙人不就成了吗?于是我们在找合伙人的这条路上开始变得意见不一。 很难想象这个人会是初一。他的加入让我变得五味杂陈,我想阿金也是。他说,“既然你们在找合伙人,我又在找渠道,你们需要流动资金,而我可以投入资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