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开业 (第2/2页)
旁还有老腔保护中心的字样,这就是宣传。 打广告要去电视和报纸上,都要花钱,张禾也没敢大张旗鼓的打太大的广告,就在华阴和渭南电视台上投了广告,附近的人要是看到了也能赶过来。 “冯局,您也来了?”张禾拿出烟递了出去。 冯浩带着自家小孩一起过来的。 “晚上没事,听小刘说你这个地方开业了,带小孩过来听听,叫张叔叔。”冯浩对手下的小孩说到。 扎着羊角辫,一个长得粉粉嫩嫩的小姑娘,看起来就四五岁的样子。 “张叔叔。”小女孩有些害羞道。 “小姑娘真可爱,以后肯定是个漂亮大姑娘。”张禾笑道,让一旁的张川拿了几颗糖过来,塞给了小姑娘。 “谢谢张叔叔。”小姑娘接过糖果,满脸笑意。 “小张啊,那你继续忙,我就先进去了。”冯浩笑道。 “我送您进去。” 将冯浩带进去,安排好了座位,张禾再度回到了门口。 “禾叔,还真有这么多人花钱看老腔啊?”张川目瞪口呆。 他跟着张禾在门口迎宾,来来往往已经看了不下一百个人了,让他很是惊讶。 在他的眼里,老腔就是一个土到掉渣的艺术,这居然还会有人看,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刷新了他的认知。 “好的艺术总会有人看的,怎么样,想不想学?”张禾笑道。 张川摇了摇头道:“现在不学。” 相比之前的态度,张川的心里已经有了动摇。 虎沟村老张家人都有老腔的基础,虽然不会唱,但也能哼哼几句,知道不少基础知识,要是学起来也会很快。 “什么时候想学了什么时候说。”张禾说到。 他是很看好张川的,脑子聪明,要是学老腔的话一定很快就能学会,张德林肯定也乐意。 说话间,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是原先有过一面之缘的王琛。 看到张禾站在门口,王琛惊讶道:“原来这个地方真是你开的?” “王哥,好久不见啊,我当时不都说了,要向那位老板请教一下。”张禾笑道。 “没想到你还真敢弄啊,你说你这是正宗的老腔,你难道认识那些人?”王琛好奇道。 “我姓张。”张禾笑了笑。 王琛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一个姓张的人开的演出厅,说自己的是正宗的,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这里面居然是原汁原味的老腔,这次来赚大了。 “王哥,进去吧,我让人给你留个好位置。”张禾笑道,请王琛走进去。 看到里面的场景,王琛更加惊讶。 坐席宽大,留出了距离,舞台装点的也不错,灯光比那些山寨的要好,这些东西要的钱肯定不少。 想不到张禾居然还是个有钱人,王琛心里隐隐有种期待接下来的表演。 刘千润混在人群之中,等张禾不在的时候悄悄混了进去,没有引起注意。 他是来打探敌情来了。 观众席没有坐满,第一次不可能坐太满,只要这一次表演宣传出去了,下次来的人肯定会更多。 不光是刘千润,其他的两个场子老板也都来了。 三个人坐在一起交头接耳,聊着事情。 等到观众们全都进来之后,剧场的大门关闭,张禾手里拿着话筒走到了舞台上。 “各位观众朋友们,我是老腔文化的老板,我叫张禾,我们老腔文化今天是第一次演出,有幸能得到大家的捧场,我很高兴。”张禾捏着话筒,心里有些感伤。 “我是双河镇虎沟村的人,以前老腔在我们村里是张家的家族戏,除了村里,最多到镇上,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这门曲艺了,我要感谢文化局的同志们,感谢政府,感谢国家,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老腔是不可能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荣誉的。”张禾缓缓说道,都是真心话。 老腔当年的处境真的是不妙,张德林几个老艺人们全靠着喜爱和责任在支撑,要是没有非遗的话,那老腔说不定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台下,冯浩点了点头,张禾说的话没有毛病,他心里也很舒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绝了,所以我选择开了这个剧场,让我们村子的艺人们为大家唱老腔,一场戏的钱对各位来说就是一包烟的钱,但是你们用这点钱养活了艺人们,艺人们能活下去,艺术就不会消失。” “谢谢大家!”张禾鞠躬道。 台下响起了七零八落的掌声。 “今天大家来是听戏的,不是听我这个大老爷们在台上谝闲传的,下面我宣布,我们今天的表演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是由老腔艺人张德林,张德云,张德禄,张德民……”张禾自己担任了报幕员。 “表演的《将令一声震山川》!”张禾朗声道,声音传遍了整个剧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