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百五十八、有这样一个排长 (第2/2页)
人说什么她听不到,但从少科的表情中,看出两人在争执什么? 少科说,“她要是特工,我现在就毙了她。” 尤自伍:“目前只是怀疑,还没有确切地证据,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动她。” 少科:“那就让别人盯着,我还要打仗。” “不行,目前这个女人只相信你,换了别人怕她有所怀疑,一旦对行动不利,我们的处境就危险了。” “换别人吧!”少科赌气地说,“我可不干这个。” “少废话,服从命令。”尤自伍火了。 少科不情愿地,“是。” “去吧!”尤自伍说。 少科朝阿华走去。 尤自伍看了一会少科背影,然后大声地喊着众人, “都起来,出发了。” 对于久经沙场的这些战士们来说:再艰苦的条件,他们也能克服的了。再困难的局面,他们也能挺出去。再疲惫的身体,他们也能抗的住。可是,他们最怕在过度劳累之后这短暂的休息。 刚刚歇下来的生物钟还没有停上半个钟点,突然之间让他转起来,就如同寒冷冬天放置过久的汽车,不是一点火他就能起动运行。而是要预热,要磨合。 所以,此时就起来前进,对于刚刚歇下来的战士们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再不走,敌人追上来怎么办。 所以他们人人明白这个道理,危险就在眼前,哪来什么时间预热,让你走就走,让你打就打。 尤自伍喊过一声之后,战士们还是很迅捷起站了起来,挺着疲倦至极的身体,跟着尤自伍继续向前。 至于向前去哪,他们没人问,问也弄不明白,跟着走就是。 因为他们现在不再怀疑前进的路线正确与否---------有大队长吴江龙在这,走哪都不会错。这不光是组织纪律问题,还有对领导者的极大信任。 一名指挥员,能混到战士们甘心情愿地跟着你去生去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由于指挥员的指挥失误,造成反水现象不是没有。 我在写这本书时,查阅的一份资料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是一名老兵的回忆录。他叙述说: 当我军下达自卫反击战结束,所有参战部队在3月16日前撤回到国境线的命令之后。各参战部队开始有组织的后撤。然而,越军并不打算让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这样一走了之,他们觉得战争还没有结束,还要打。所以,组织了几个师的越军沿途向我军进行反击,阻挠中国军队后撤。 当时,有一个连队因走错路,与上级失去联系,被越军包围在某个山之头。 几次突围均未成功,被越军死死包围住,双方交火不断。 伤亡在增加,人人都是苦斗,最后到了弹尽粮绝地步。如果再拼下去,就只有一个后果——全军覆没。 此时,越军加强了政治攻势,不断向阵地喊话,让这些中国军人缴械投降。 突围无望后,连队指导员召集全连党员开了一次支委会,商讨下一步打算。 这时,有的人提出向越军投降,保存实力。有的则坚决不同意,说向越军投降那是丢中国军人的脸,就是战死也决不交枪。 提出血战到底的这人是名排长。他的话很快得到一部分战士党员响应。 会上,大家议论纷纷,不能统一意见。 即然统一不了意见,指导员让大家举手表决。最后分成两派,一部分人要求投降,一部分人决定突围。 既然是这么个结果,那就只有各走各的路吧!无论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还不错,选择投降的连长、指导员也算是有良知。他召集全连的人,把剩余枪弹集中起来,交给了这名排长和那些准备突围的战士。然后,两名连队主官带着愿意投降的战士走下山坡,去了越军阵地。 后来,这两名连长和指导员在我军与越军交换战俘时,被送回国。 不用猜我们也清楚,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两人一同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然后被定罪关进监狱。 这些人走后,那名排长带着准备突围的这部分战士则一直在山上潜伏。 当越军因这个连队有大部分人员投降而放松警惕后。这名排长便带着十多名铁血战士向越军突然发起攻击。 一番拼死苦战后,他们终于打开缺口冲出敌人包围圈。 然而,他们突围的时间已经过了3月16日,此时,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不再向越南派送一人一枪的承诺。 至此,这个排长只能凭着自身能力,带领不到十名战士在越境内与越军周旋。 其情景很像今天吴江龙所带的这支部队。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是穿越原始森林。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断受到越军围堵。三个月后,他们终于于返回国内。 当边境部队把他们救起时,突围回来的这个排长以及剩下的那三名战士,几乎与山里野人没什么区别,甚至连野人都不如。 人人形消骨立。如果放在今天的大城市里,当街一站,非吓跑半街人不可。 当后来有人问起时,这个排长只说一句话,“我发过誓,要忠于祖国,永不叛敌,我,做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