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衙前_第三章(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一) (第2/2页)

是脱不掉俗气,倒是这里,清清爽爽的,使人感到非常自在舒适。

    看着新来的邻居绕有兴趣地观看着自己简朴的家居,郑文淑对她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好奇心。虽然从江一贞口里,她已知道这女子是位离休老红军的女儿,丈夫是新任县人民银行革委会主任,却不知道其性格如何,会不会像潘艳玲那样冷漠孤傲,难得相处。

    郑文淑想什么,比她年轻二十来岁的冯舒华似乎未曾留意,她的注意力全放在对方的房间上了。当她将这个简朴的两居室巡视了一遍之后,眼光最终落在了壁上挂着的照片上面。

    “郑姨,这是你家的全家福吧。”冯舒华走过去端详起来。

    “是。”郑文淑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照片,回答道。

    “这是岑校长、您婆婆,”冯舒华一一辨认着,“还有四位,都是你的儿女吧。”

    “是,他们是我的两个女儿、两个儿子。”

    “两儿两女,好福气。”冯舒华称赞道。她说的是心里话:她家里各方面条件固然不错,可人丁却不甚兴旺,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以至她在外工作,父母二人住在乡下甚感寂寞,尽管那是县里按上级要求专为离休老红军修建的很不错的居所。

    “承蒙夸奖了。”郑文淑不知她这话是什么意思,又不好问得,只能报以浅浅的微笑。

    “这是您大儿子,这边是小儿子,”冯舒华仔细瞧着照片,“对了,他叫什么来着?”

    “叫岑新锐。”郑文淑仔细看了一下对方手指着的小儿子,说道。

    “真精神。”冯舒华盯着照片中的男孩,再一次称赞。在她看来,岑家四个儿女固然都长得非常周正,大女儿甚至称得上很漂亮,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小儿子。她觉得照片上的他年纪虽然不大,眉眼间却透现着一股英气。

    “冯同志,坐会吧。”看着她下意识地脚擦脚,郑文淑邀请道。

    “好的。”冯舒华也不推辞,在房内方桌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随即又说道,“您别客气,叫我冯舒华好了,要不叫小冯也行。”

    “那我就真不客气了。”郑文淑笑了。

    “我不渴,您别忙活,”看着郑文淑将手伸向桌上的茶盘,冯舒华连忙表示,“坐下说说话就行。”

    “没事,渴就喝,不渴就放在这儿。”郑文淑一边斟上茶水,一边在方桌的另一侧坐下来。

    “谢谢了。”冯舒华见状,心中一动,觉得对方如此讲求待客的礼数,显然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于是便问起了自己早就想问的一个问题:“听说在这个院子内住过的很多人都搬走了?”

    “是的。”郑文淑谨慎地回答。

    “这地方很好哇,为什么要搬走?”冯舒华不解了。

    “这——”郑文淑觉得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但看着对方明显着是在等着自己的答案,“他们都给下放了。”

    下放?骤闻此语,冯舒华似有所不解,但这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马上便想起来了。

    在调进城关镇之前,她听丈夫说起过,今年年初,在将积压三年之久的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之后,很多原本居住在县城里的居民迁徙到了乡下。至于最早提出动议的,则是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现县革委会办事组组长洪达轩。而洪的说法,则是他受了甘肃会宁县做法的启发。

    就在她没有想好是否向对方探询一下哪些人已被下放的时候,院门外传来了呼叫声——

    “冯主任,冯舒华主任在吗?”

    “谁呀,是叫我吗?”冯舒华闻声,站起来向门外探望着。

    “是我,办事组小谭。”随着外面传来的脚步声,走进一个精瘦的小伙子,对着她急急地说道:“执行组逮住了一个大家伙,于组长他们等着你回去处置。”

    “好的。”冯舒华闻言,朝小伙子点点头,转身对郑文淑说道:“郑姨,感谢您的接待,我有点急事,就暂时告辞了,以后再来向您讨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