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码头_第三百三十七章 兴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七章 兴中 (第1/1页)

    王氏书院与城中的其它书院、祠堂大同小异,正中是高大的木门,两旁矗立着麻石柱,青砖砌墙,瓦片盖顶,虽不算豪华,但也可以称得上是气宇轩昂。

    舍内清幽,是读书的好去处,所以也便成了掩人耳目的革命组织—兴中会的秘密据点之一。

    几日前兴中会领袖孙逸文乘坐法国轮船“烟狄斯”号抵达香港,秘密召集冯少白、项荫南、郑弼臣等革命党骨干到船上举行军事会议。

    “烟狄斯”号上,项荫南认为此时国内正处于一个“可生可死、可剥可复、可奴可主、可瘠可肥”的关键时刻,因而众人商讨眼下应乘北方大乱、清廷西逃之机,在广东发动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说不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须得介绍一下这几位革命骨干。其一,项荫南,此人方面大耳丹凤眼,头发精神抖擞的根根竖起。今年四十二岁的他祖籍开平,生于广州,在家中排行老三,因而会中人称项三哥。

    开平公学堂毕业几年后,项荫南前往檀香山谋生,后因经营农场和蔗园,成了当地颇有名望的富商。项荫南乐善好施,性情豪爽,深得华侨和当地土人敬重,1894年与孙逸仙见面后,他受其影响,正式成了兴中会的一员。

    次年,项荫南变卖家财充革命经费,回国参与筹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避居澳门。1898年,他协助冯少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

    而他之所以放弃优质的生活,甘冒风险走上了革命之路其实与其早年的经历大为相关。

    项荫南乃广州绸缎商人项百川之子,被洋商巧施诡计构害破产后,项百川被清廷发配伊犁,不久便客死他乡。

    自此,项荫南怀着对清廷和洋鬼子的仇恨,开始了自谋生计之路。

    最初,他做的是拉船溯江而上的差事,薪酬太少又格外辛苦,待遇同南洋猪仔无甚差别,因而许多人没多久就趁机跑路了。

    而更可恨的是,官员们喜欢在夜间换班,这样他们便可将正在酣睡的船民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牢牢抓定。

    狗官们手执鞭子,随时准备挥动狂舞,好似窝中之兔的船民们瞧了他们那凶神恶煞的嘴脸哪还敢不俯首帖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