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郝大天独造一孔冶浦桥 (第1/1页)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六合区八百桥古镇美丽的马头山脚下大云郝村庄一直流传至今。马头山崖壁上雕刻的文字:“南无阿弥陀佛,大明国应天府六合县宣德七年四月初三日,起手开石砌冶浦桥,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圆成。”这些古朴的文字,至今闪烁着光芒,从古人刻字那一天起,这种光环照耀了马头山,整整五百七十个年头。 有史以来,六合城东的滁河支流八百大河隔断了南北交通,由此,这里两岸行人只能靠古老传统的船只摆渡,来回接送,于是有了“冶浦归帆”的景象。 这种风景如画的历史,到了大明盛世,随着经济的发展,靠船只摆渡已不能满足当时六合县城车水马龙行人的需要,这种非凡热闹的场景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气息,体现了大明江山鼎盛时期的到来,更体现了六合古城的繁华盛景,不亚于大宋流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画家笔下刻画的画面。 六合这座古城,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曾归属于吴,也归属于越,后归属于楚,在古代疆域争夺中,轮番归属过以上列国。此城是南北交通要道,跨越长江的咽喉,历史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刺王僚》这个故事中的专诸就曾经生活在这个城市。 秦汉唐宋时期,这里也出现过不少名人义士,金元入侵时期,为了抗击外辱,也出现了一些民族英雄,虽然历史上也许不曾记载,或许一笔带过,这丝毫不影响这座伟大城市的存在。这些历史的过客,可以打开历史,或者翻阅县志,这里当然不用作者一一列举了,作者要说的是这座城市因造桥而流传下来了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六合县城,因八百大河天堑相隔,形成了南北交通不便,宣德七年,距今587年,在县令的招募下,当地各路名人义士纷纷踏至,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由此开启了一项浩浩荡荡的利国利民的造桥工程,这座桥就是如今经过改建而继续存在着的冶浦桥。 就在各路乡贤绅士、秀才举人汇聚一堂,纷纷出资造册登记之时,一位从远道而来的灰头土脸、貌不扬人的乡村农家子弟赶来了,这个农家子弟来自于本县八百桥马头山大云郝。不知他从哪里得到这一消息,赶着一头毛驴,带着匆匆行囊,急急忙忙地来到了这里,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大太爷。 大太爷看到册子上写着的都是每人白银十两,他上前吆喝一声,高声喊道:“每人十两银子,大家不觉得少了吗?能不能再多出一点呢?” 这里每人能出十两银子在当时已算不少了,在座的乡绅举人看他这身穷酸样口气倒不小,用斜视的眼光对他说道:“当然可以!” 只见他在造册登记的簿子上大笔一挥,在“十”字头上舔加了一撒,一转眼这个“十”字就翻了百倍,成了个“千”字。这真是大有来头,还是虚张声势? 来这里的人,都是有身份的,穿着长跑大褂,丝绸裹身,看他这身土里土气的布衣打扮,大家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他,总不太相信他能拿出这些钱来,这些人心里都在嘀咕,莫不是来捣蛋砸场子的? 当他从驴背上扛来行囊,打来带口,倒出白花花的银子时,大家都看傻了眼,以事实证明了他有这个实力。 由此民间也流传下来了这么一句话:“大云郝独造一孔冶浦桥。”据说古老的冶浦桥有三个孔,其中一孔就是大太爷独资建造的。 大太爷,这些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穷光蛋的形象,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谁都不知道,连他的庄上人都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来他一直在外做粮食生意,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从天长拖到六合,或者从六合拖到天长等地,进行兑换或销售,从中获取差价,由此而受益,日积月累,常年如此,使他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