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话 戳穿与轩然 (第1/1页)
有言道,白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可是天歌从没有想到,自己这亏心事刚做,还没等到晚上,这鬼,不,这债主就找上门来了。 甚至还带着血淋淋的证据。 此时此刻,臊红了脸的天歌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怎么就忘记了黄景仁如今人就在上都城里啊…… ——没错,她方才挪用的那首百无一用是书生,真正的作者正是名满齐周的大诗人黄景仁。 也就是眼前这满面亢奋的小老头。 不止如此,先前那三首诗也是挪用自他人。 给宋传祺和张瑾澜的那两首,乃卢光彦在元和十六年所作;而姬修齐那首,则是张瑾澜的老爹张恒年在元和十七年所写。 当初挪用的时候,她就已经想得很清楚: 老头那边听来的后世名诗自是不能用,否则姬老爷子那边瞒不过去;前世之诗那就更不行了,那么多文人,保不齐就戳穿了。 所以思来想去,她选择的是上一世大周元和十四年之后的诗文,这样一来,除非有人跟她一样历世重生,否则一点也不会有被戳破的可能。 谁曾想,这还没有半,自己盗诗的事便被揭发,正主甚至还找上门来了…… 短短的时间内,天歌脑子里已经千回百转,想了不知多少解释的词句,可所有的言辞都被她在还没出口的时候彻底否认。 ——就算再怎么巧合,还能想出跟别人一字不差,哦不对,只差了四个字的诗文吗? 就是肚子里的蛔虫也不可能吧? 罢了,罢了,大不了就承认好了,只要堵住眼前这正主的嘴巴,至少让他别在这大庭广众之下乱说就行了。 人一着急的时候,直觉上的动作总是比脑袋里的思绪来得快。 是以等天歌回过神的时候,已经拽着面前的老头跑到了安平侯不远处的胡府门口。 玄色的大门沉沉,再加上西苑那位的凶名,导致在侯府外头等着看闹的百姓一时之间却步,只能这样远远的看着。 “黄老先生,是这样的,今这首诗是晚辈一时冲动冒犯了,还望您不要与晚辈计较。” 天歌硬着头皮说出这般自己都听不下去的话,恨不能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文人最看风骨,更别提黄景仁这个子出了名执拗的大诗人,当年那可是连易相的面子都不给的人物,天歌只觉自己这话简直无力至极。 明明是你盗用人家的诗文,还想让人家不计较,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便宜事儿? 天歌心里暗骂自己无数遍,全然悔不当初。 果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得了,什么也别说了,自己造的孽自己担,就算被狗血淋头一通大骂那也忍了,但是不行啊…… 骂她可以,但要是连累了姬修齐几个人,那她岂不是自己挖坑把自己给埋了? 就在天歌一咬牙,准备昧着良心将老头先扎晕掳回家,然后再想下一步怎么息事宁人的时候,黄老头却是连连拍着她的手臂,言辞之间难掩亢奋: “不计较不计较,怎么会计较呢?老夫高兴还来不及呢!” 天歌运针的手一滞,脑袋也随之一懵,差点一不小心扎到自己: “哈?” “大才大才!当真是天降大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不容易啊!年轻人,好!好!好!” 听着黄景仁这一连三个“好”字出口,天歌默默将手里的针收了回去。 事好像跟她料想的况,额,有些大不一样? 听黄景仁絮絮叨叨说了半晌,天歌这才明白了事的始末。 原来是今的诗会诗作被传了出去,惜才的黄老先生在看到那首诗之后,惊呼大才,于是乎起了收学生的心思。 如今老人家亲自来安平侯府寻人,为的就是问问她意愿。 天歌一边消化着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再听着黄老先生这毫不遮掩的溢美之词,一时之间百感交集。 自己夸自己的诗写的好可还行? 不过也是,不是自己写出的诗文,又哪里会有这种得遇知音的激动与欣赏? 天歌臊红着脸应和着黄景仁的夸赞,谦卑至极的说着“不敢当不敢当。” ——可不就是不敢当么? 那首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黄景仁在元和十六年所做。 那一年大金攻周,西南战乱又再起,作为忧国忧民的激进大诗人,黄景仁多次写出讽喻诗文,嘲讽朝中官员浑噩不作为,由此惹怒了朝中一批贪官。 这些官员翻出黄景仁以往针砭时弊的诗文,又断章取义加以控,由此断出黄景仁多次以谶言诅咒朝廷,又早有通敌叛国的端倪,脏水一盆一盆泼下来,由此催生出那首《杂感》来。 今这些文人最有感悟的一句,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可对于当时的黄景仁来说,除却前文的自嘲之外,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最后两句: “” 后来还是云阳书院的学子们主动请命,周帝这才免除了黄景仁的死罪。 但也正是因此,那首诗成为黄景仁一生当中最出名的诗文。 最开始选这首诗的时候,天歌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上一世她没读过什么诗文,而后世之诗却又不能拿来用。 那时候她多与商户打交道,就前头那三首诗还是因为卢光彦自己炫耀,又嘲讽张恒年的时候与她随口提及,这才被她无意中记住,今天稍微改了一改拿出来用的。 好巧不巧正也能附会上宋、张、姬三人的份。 到了她自己的时候,再没有别的可用,这才将黄景仁的那首名作拿出来用。 先开始她思量着黄景仁写这首诗的时间晚于当下,所以才没多想,可是刚才一听正主上门,一下就亏心了。 人心里亏的时候,总是容易多想,譬如天歌心里想的,便是贾岛的那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好巧不巧黄景仁当年仕途不顺,也是苦吟的路子,所以一时紧张,天歌便以为这首诗黄景仁或许早有腹稿,只是在几年后才诵出来。 如今看来,这一来二去的,倒是她自己把自己给吓到了。 事既然说道清楚,天歌自是松了一口气,但眼见面前的老者如此殷切想要收学生,她却又再次觉得对不住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