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融入另一种生活  (第1/1页)
    杨峥回家了。    坐一趟飞机才几百块钱,如果留在这里吃喝拉撒外加住宿,那开销可就大了,根本划不来。    杨峥回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剪头发。    “哥,您想怎么整?”理发的小伙子问。    “全给我推干净了,只留三毫米!”杨峥不假思索地回答。    小伙子摸摸鼻梁,陪笑道:“哥,三毫米是不是太短啦?您这毛寸挺好的。”    发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比衣着来得要更加直接。    贴着头皮推成三毫米,确实相当清爽,但假如你身板强壮,眼神又过于冷淡,看上去就会感觉有点儿凶巴巴的。    “按我说的剪吧。”    “那成。”    顾客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小伙子闭上嘴巴,拿着家伙开始动手。    “吱吱吱……”    杨峥想要干什么?    很简单,他要用最笨的办法,去尽量贴近混混的生活。    诠释一个角色最好的方式,就是“变成”那个人!    在表演艺术中,有所谓的“方法派”,“表现派”,和“体验派”,杨峥统统不懂。他从没学过高深的理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偏向哪一派,但心里却有个固执的标准。    ——他只追求“真实感”。    什么理论,什么派别,天花乱坠都特么扯淡,演什么你得像什么!    杨峥崇拜的对象,是“千面配角”张元启老师。    张元启的表演贴近生活,浑然天成,带着一种让你愿意去相信的朴素感。    这才是杨峥奋斗的方向。    其实,各种表演流派应该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关系。因为人们演绎角色,表现的部分全都发自于“心理”,而心理这玩意没办法真正的掰扯清楚。你是哪一派的,我又是哪一派的,究竟怎么区别?怎么划分?    如果要说杨峥究竟像谁,那目前勉强“算体验派”的吧。    “好了哥!”    “哦,谢谢啊……”    杨峥起身去照镜子。    发型短得不能再短,依稀可以看见头皮。    粗犷,生冷,彪悍。    瞧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杨峥闪电般切换了几种表情:或满不在乎,或懒散随意,或睥睨骄傲,气质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嘿嘿,真棒!他非常满意!    回到家里,杨峥找出件陈旧的厨师服换上。    那件厨师服是夏季款,短袖,当年好像才花了十几块钱,上面还带着些洗不干净的油渍。    杨峥变回小厨师,开始启动体验计划,在各种环境里游走。    哪儿鱼龙混杂,更容易出现“不良青年”呢?    他专门往一些破破烂烂的老街晃荡。    黑网吧。    溜冰场(旱冰)。    廉价的培训技校。    只可惜,随着电子行业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手机上就能收看电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从前那些生意火爆的录像厅已经都不存在了。    记得年少的时候,各种录像厅乌烟瘴气,脏话满天飞,里头最不缺小混子……    杨峥推掉所有演出,骑着辆电动自行车,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寻摸着,就像个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    终于!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下午,在郊区的某条背街上,杨峥总算找到了合适的目标!    那是一座台球城,名叫“大世界”。    很破。    很脏。    很烂。    台球运动听起来十分高雅,可你必须得区分场合。在某些乡村街道,或者学校边缘,它只是小伙子们打发时间的无聊游戏。    “大世界”共有两层,空间还算宽敞,内部既能打斯诺克,也能玩小九球。    杨峥进去走了两圈,如获至宝。    哈哈,这里就是哥们儿追求的“天堂”啊!    大世界为一切闲散人员敞开怀抱,有十几岁的烂学生,有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更有年纪还要大一点儿的无业游民。    油腻腻的杆子,被香烟烫坏的桌布,肮脏至极的垃圾桶。    各色人等鱼龙混杂,粗野不堪,有光膀子的,纹身的,抽烟的,动不动张口骂娘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