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4.奉为圭臬 (第1/1页)
朱由校讲完故事后拂袖而去,留下众人在原地深思。制假贩假倒霉的是国家和百姓,国家少征收了税,百姓损失了钱财,这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如同溃堤之蚁,是绝对明令禁止的行为。以前由于冶炼和铸造工艺落后,中央王朝并不能杜绝纹银掺假的情况,甚至有些不法商人会兑换铜钱进行熔炼,铸造成铜器后再高价转卖。如今得益于火器研发和修建跨河大桥,明朝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储备,加上发展市场经济的自身需要,印发新币已成为时代的趋势。 有明一代对外贸易几乎从未中断,即便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但还是有大宗的商品出口到阿拉伯和波斯一带,再经奥斯曼帝国转运到欧洲各地。朱由校上台以后,一方面扫除了东南沿海的威胁,保证航运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手工业,增加出口的数量。 经过多年的经营,现如今朝廷每年征收的商业税多达四百万两白银,加上进出口的关税和贸易利润,还有农业税、矿税、盐税等传统岁入,加起来接近一千六百万两白银。这些银两已经完全可以保证大明公司的高速运转,但相较于整个国内的生产总值,其实连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根据黄仁宇著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文,还有其他一些学者的论文,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的税收比例是很低的,也就是说这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的税赋背后有接近一亿两白银的产值。如此庞大的白银流通基数,一旦换成银元后不但将大大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而且还会提升朝廷动员帝国资源的能力。当然了有很多人肯定会怀疑明朝赋税比例偏低的事实,在这里不妨赘言几句。 要说研究明朝的权威著作当属官方编写的正史,但因《明史》是满清人的杰作,里面有很多不足信的地方,所以人们更愿意翻看实录来取证。不过《明史》对赋税的记载非常详细,可以作为参考。 洪武二十六年,夏税,米麦四百七十一万七千馀石,钱钞三万九千馀锭,绢二十八万八千馀匹;秋粮,米二千四百七十二万九千馀石,钱钞五千馀锭。 永乐中,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 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内官之众,军士之增,悉取给其中。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日加。” 万历时,夏税,米麦总四百六十万五千馀石,钞五万七千九百馀锭,绢二十万六千馀匹;秋粮,米总二千二百三万三千馀石。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有明一代农业税自始至终的变化不大,考虑到人口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明朝的税赋其实是不断在减少。至于商业税,万历、天启想恢复矿税就被骂的一无是处,倒是一月皇帝和亡国之君被东林吹上了天,其中的玄妙众人自明。 那么问题就来了,明朝的赋税低为何末年还会有农民起义?作者认为起义的原始动力是为了活下去。由于小冰川气候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农业普遍减产,甘肃、陕西等地甚至颗粒无收,即便朝廷不向他们追加三饷,大量的流民得不到朝廷赈济还是会生变故,而此时明朝已经在辽东苦苦支撑,孙承宗甚至想把堡垒一直修到辽东腹地,从军事上来讲这是对付八旗劲旅的最佳选择,怎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