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依旧没名字 (第2/2页)
毕,宫墙也不能让这些流民去修,陈惇就指着永定门的城垣道:“……这城墙可以修啊。” “是可以修,但是要银子,”陆炳道:“原本就打算等江南的厘金收上来,就拨出三十万两来,寓赈于工,每人每天发放二升米,或者赈银二分,二十天更换一批,便可以以修墙度日。” “厘金什么时候能解送到京城?”陈惇就问道。 “快了,前者赵文华将在浙江、江苏二省所受厘金的账目送到了京城,”陆炳道:“一共七十万两银子,足够发放赈银了。” “七十万两?”陈惇一愣。 怎么可能只有七十万两!他曾经粗略统计了一下兴盛昌收购和持股的产业,所交厘金都有十万两左右,整个苏州的厘金数额应该在三十万之间,难道苏州一个府就占了厘金数额的一半? 陈惇当初提议的宫中出中官,都察院出御史,户部出官员,三方互相监督的办法还是没有避免贪贿,赵文华这家伙,真是对得起老百姓给他取的“银山巡抚”的称号啊! 显然陈惇是要辜负了陆炳的期望了,他可没有听陆炳的话,安心留在会馆之内,而是仔细观察了永定门六里城垣。 永定门城楼不是单一的建筑,而是一组建筑,除城楼之外尚有箭楼、瓮城、城墙与护城河。永定门西侧有一座小小的庙宇,占地不过十几丈,房屋不过二十多间,里头僧人也只有十五六个,有泥像伽蓝一尊,铁香炉一个,铁钟一口,石碑三座。 陈惇进入寺庙里一看,发现里面全都是难民,僧人们把自己的房间都让出来安置难民,但条件有限,因为他们这个伽蓝寺实在是香火不旺,僧人们自己也过得窘迫。 陈惇见到佛寺的住持,跟说:“现在是饥馑灾荒的年岁,工价是最低的时候,你们可以大兴土木,好好地修缮寺院。” 这住持是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和尚,名叫五觉,闻言很是不解:“我们养活自己都困难,哪里来钱去大兴土木呢?” 陈惇就笑道:“如果你们答应扩建寺院的时候雇佣难民干活,我就可以给你们筹来香火钱。”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初一,全国各地的举人都陆陆续续赶来了京城,这些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新旧并列的举人,有去年秋闱新胜的新举人,也有嘉靖二年就中了秋闱却蹉跎整整三十三年不中进士的老举人,大家一起齐聚京城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五千名考生争夺三百名进士名额,倒让茶馆里说书的蹦出一个不伦不类的词来形容: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虽然考中秀才便有廪米,考中举人便能选官做官了,不是谁都像徐渭这个不治产业的家伙一样穷困潦倒的,大部分的秀才是能衣食无忧的,而举人更能谋个一官半职,然而想要过上更高级的生活,那非得考中进士不可。 奔着同一个目标而来,举子们见到对方,表面上虽然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地,但实际上心里头那都清楚得很,对方是自己考上进士的绊脚石……因为名额只有那么点,而竞争人数那么多。如果能扳倒一个,那么自己就可能有了前进一名的机会。 所以大家的“阴谋诡计”还是很多的,比如叫你去喝酒啊,带你去逛窑子啊,就是恨不得你花天酒地,在考试的时候晕头转向,忘东忘西……也有更阴损的,就是偷人的准考证什么的,当然最可怕的还要数弘治年间,苏州的解元唐伯虎那件事情。当初唐伯虎不过是骄矜自负,说什么今年的状元一定非我莫属,于是就被人告发和考官私通…… 所以大家有鉴于此,说话还是很慎重的,毕竟谁知道你面前坐的是人是鬼,又怀了什么样的鬼蜮心肠。 要说数千名考生云集京师,不少举人家境优越,身边带了书童、仆婢,粗粗算下来一下子一两万人涌到京城。当然住宿什么的不用cao心,京城人欢迎他们的到来,住宿生意还是很赚钱的,不管是住客栈还是租赁房屋,房价都会相应地涨上来。 有钱的自然舍得花钱租赁一个清静整洁的四合院备考,不过大部分的考生还是选择住在客栈,当然还有许多人另有去处,那就是本省在京师修建的会馆。 各省各府一般在京师建有会馆,可以为举子们提供免费食宿,这些会馆一般是由同籍贯的官员捐款筹建而成,平时对本乡入京人员提供住宿,并收取相对低廉的费用以自给,说白了就是驻京办事处。 要说这驻京办那是从唐朝时候就有了,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发展到本朝,这种会馆其实就类似于“同乡会”,主要是为了维系和团结同乡,无论是官民还是绅商还是士子,在会馆中可以互相交往,互助互利。 这样的会馆京城有二百多家,今年最有名的一个,是绍兴会馆。作为浙江这个科考大省中考生质量最高的州府,绍兴今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今年的绍兴府,居然包揽了浙江乡试前十中的六名,而且头名解元也出自绍兴,这不得不让其他省的举子们各个暗生警惕起来。 于是其他诸如江西、福建、南直隶的举子们,也纷纷慕名前来拜会,都想看看这传出偌大名声的“绍兴六子”究竟有何非凡之处,当然他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其中五个,见过之后就不由得各有所思,有的真心敬服,有的却连声哀叹,因为那其中一个叫诸大绶,和一个叫陶大临的,真乃是丙辰科状元的有力竞争者。 见过这两位的人都不由得纷纷称赞二君的风度翩翩,与他们探讨学问之后又连连夸赞他们学问扎实,文章一流,然而二君纷纷辞谢,都说自己的学问不过一般,真正有才华的是解元陈梦龙。 惹得众人连连追问这浙江解元陈梦龙何在啊? 却原来在会试之前,举子们也要搞点动作,他们喜欢开个什么文会啊,出席一些名流的筵席啊,或者请来翰林院赋闲的学士们为他们品评文章啊,总之要显出士子的风流来,同时也要暗暗比拼,看谁最能在这种雅集文会上出风头——这可是大大的扬名机会,只有通过这样的集会,京城的大人物才会注意到你,这样你青云直上的机会可不就来了。 要说这陈惇还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些天会馆之内的人都少见他,不过今天似乎不太一样,在贡院旁边的一甲楼中,有人专门设下琼林宴,邀请各省举子一叙,说是要共同切磋,探讨文章。 要说这一甲楼,乃是有名的客栈,不是因为里头装潢多么精致,也不是里面服务周到,饭菜可口,而是因为这客栈里出了多名进士,甚至包括状元榜眼什么的,让这客栈声名鹊起,后来经过客栈自己的炒作,这一甲楼就变成了所谓的文运昌隆,风水大利考试的地方,带着科举的彩头,让迷信运气的举子们纷纷解囊,哪怕比寻常店铺贵上一倍,也要讨个吉利。 只见这客栈宽敞明亮,陈设充满了古意,连空气中都有松枝的香气。叫堂的小厮伙计手脚伶俐,甚有眼色。 陈惇走进去的时候,只见里头已经是人满为患了,众举子似乎都知道这是个露头的机会,已经迫不及待地你来我往,吟诗作赋了。 陈惇走到一个角落里,饶有兴致地观赏着眼前一幕。只见这大厅堂之中,四面墙上悬满了翰墨帖子,诗词题字,有前朝的,也有本朝历代进士的,不得不说这店家十分聪明,早在考试之前,变向这些考生们提前求字,然后等到考过了,就把榜上有名之人的题字找出来,堂而皇之挂起来炫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