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风骨_第121章 东壁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1章 东壁堂 (第1/1页)

    李时珍的医药馆之所以取名为“东壁堂”,是因为“东壁”是李时珍的字号,所以直接以字号为堂号。

    只是李时珍的大名现在仅限于蕲州城附近一带,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传神,闻名于世界,张乔松和董嗣成不知道李时珍字东壁有个药堂叫“东壁堂”,也并不为奇。

    沿着东长街一路向西行。

    其实,东长街很短,街头街尾加起来还不到一里长。

    走到瓦屑坝,也就是后世的博士街,果然看见右手边有一家药堂,赫然写着“东壁堂”三个隶书大字。

    “恩师果然很神奇诶!第一次来蕲州,不仅不用问路,直奔目的地而来,竟还真的知道李时珍药堂的堂号!”

    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暗自惊叹。

    起初,张乔松还是被他爹绑来拜师的。开始那会儿,每到晚上他总咄咄书空,感慨自己误交匪类;

    可现在,他越来越有一种感觉:恩师深不可测啊!深得李太后的喜爱倚重,然后将潞王和张鲸谋到自己身边来,不上门孝敬师公师公反而几次登门造访……

    都是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却全在恩师身上发生了。

    且不说那些远的,就是刚才潞王被抓走一事,以潞王嚣张跋扈的性子,恐怕天下间也只有恩师才能不动声色,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办到吧?

    同是十几岁的孩子,比起潞王,恩师的睿智精明,不知要强多少倍啊!

    与张鲸所想如出一辙。

    这趟远行,也让张乔松逐渐感觉到,拜师是不是明智之举?之前对恩师某些方面的认识是否全是误会?

    董嗣成没有这样的感慨。

    他是一开始就笃定地看好张静修。

    原因很简单:当他走投无路时,没有一个人愿意拉他一把,是张静修扔给他一锭救命的银子。

    而且扔完不留名直接走了。

    从那一刻起,董嗣成就决心报答张静修。

    只是没想到,阴差阳错地竟成为张静修的弟子,虽然现在尚未正式拜师,但张静修说过承认他这个弟子的。

    所以,董嗣成对张静修的感情,比起张乔松要简单得多。

    ……

    三人走到东壁堂大门口。

    一名白白胖胖的少年立即迎了上来,用蕲州方言道:“嗯三个,是买嚛还是看病的?”

    的确,蕲州城都cao着一口湖广土音。

    这个时代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口音的传播相对稳定,几乎等同于是一个人籍贯和身份的标签,是哪儿人,只要一听他口音,便能立马判断出来。

    虽然蕲州方言不怎么好懂。

    但像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是南方人,尤其是张乔松,江西新余的,与湖广接壤,更是听得懂。

    知道“嗯”就是“你”,“嚛”就是“药”的意思。

    张静修更不在话下,但他还是以北直隶正宗的官话回道:“在下是从北京城来的,闻得东壁堂主人医术高明,特前来拜会,还望小哥代为通传一声。”

    一听是从北京城来的,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又见张静修彬彬有礼,衣着装扮光鲜,白胖少年猜想一定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子弟,顿时肃然起敬,感觉自己面上也贴金了。

    于是,赶紧换作十分憋足的官话:“司走到龙峰三采嚛去了,请三位慨官先到类似休息片刻,司走过阵子就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