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1章 七将夺袍1(二合一) (第1/1页)
“孙儿遵旨” 杨恩一见杨广同意了,自然很高兴。不过杨广暂时不让薛举的两个儿子担任武卫卫士,并非毫无道理。 因为,当时,左右翊卫、左右金吾卫、左右武卫、左右监门卫等等,都是非常容易接近皇帝的,一般卫官要经过精心挑选,并不容易进得去。 随后,杨恩护送杨广和萧皇后一行徐徐进入宫城。 随后几天,杨广又对关中与河东的人事安排作了调整,朝廷的主要官员,都要跟随他出行洛阳江都。 左武卫将军屈突通已经担任右骁卫大将军,统兵三万到河东驻守,那里是关中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余各部、各寺监,基本上都留了一位副手,协助杨恩,另外,西京副留守是刑部尚书卫玄、左翊卫将军世师。 这个卫玄已经七十多岁,体还算不错,能有这样的高寿,非常罕见。 另外,整个关中附近,留守兵力在十万人,也不算太少。 由于杨恩还在守孝期间,因此,杨广走后,他也一直呆在家中,总共要满六个月之后,才处理政事。 光似箭,三个月很快过去,一晃就到了十二月底。 杨广已经发布了征讨高句丽的檄文,估计马上就要抵达涿郡。 对他的檄文当中,当然是说高句丽“不遵王命”。 其实,从北魏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高句丽这个国家对中国北部边疆的威胁。 因为他当时地域非常广大,除了现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之外,还占据了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其作战能力十分强悍。 如果不加以剿灭,他们迟早会像北魏鲜卑族一样入主中原,这是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可以看得明白的。 所以不论是后来的北齐皇帝高洋,还是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都想让高句丽臣服。 这里面只有高洋做到了当然那很短暂 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北齐皇帝高洋很陌生,这个人是北齐的开国皇帝。在他当皇帝的前五年之中,亲自统兵打得整个北部各少数民族没有了脾气,完全臣服。 当然,后面四五年,酒精作用之下的神经病犯了,成了有名的暴虐之君 而杨家父子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的李世民也没有成功。 最后还是在唐高宗时期靠了武则天派李勣,才彻底平定了高句丽。否则我们现在华夏的领土,搞不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如此可见,并不是杨广穷兵黩武,征讨高句丽是国策,是必须要做的大事之一 谁当皇帝,也不可能让一只老虎在旁边睡觉,或者虎视眈眈 对于杨广领导这场战争的胜败,杨恩无法预料。当然,自己历史上,这次战争是失败的,损失惨重,死亡数十万人。 不过,因为有自己生产的火药武器、汽油武器,他觉得获胜的可能还是颇大,毕竟派出正规军队都有一百万人,民有两三百万。 这天,是杨恩第一次到尚书省办事,按照规定,这里就是办公地点,留守的官员,要根据规定经常到这里来一议事。 天气非常寒冷,外面漫天大雪,尚书省的办事房内,有几个大火炉,还是很暖和。 议事的程序丝毫不能马虎,有御史台的留守御史中丞和相关的监察御史、中侍御史进行监督。 而且每个月,每个留守官员都要上一道奏表,询问皇帝体是否康健。 文武百官坐得整整齐齐,给齐王杨恩行礼问安。 “肃静向齐王行礼”有御史喊道。 于是众人在他的带领下,给杨恩叩首行礼 “免礼诸位有什么事尽管说来,不要过于拘谨,大事小事都可以讲”杨恩说道。 现在,看着这些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的文武官员,他终于有一点当“皇帝”的感觉了。 众人当然也知道,面前这个齐王,与几十年前东魏权臣齐王高欢的世子高澄一样,都是早熟之人,十二三岁能够独挡一面 想当初,如果高澄不被他的厨子暗杀,北齐的开国皇帝,是轮不到他弟弟高洋的 这时,中侍御史杜淹说道“启禀齐王,下官得到消息,弘化郡留守唐国公渊纵容其子交结豪侠犯罪之人,有违律令,请齐王派人盘查” 杨恩一听,什么居然有这样的事 不过,心里又想,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想了想说道 “速将此事报与今上,让今上定夺大理寺再派一位大理评事到那里看看监狱况,顺便也调查一下此事” 他想,像这样的小事,估计杨广也不会太计较。因为,隋代与唐代不同,自己一个王爷,护卫都有一万多人呢 他是唐国公,边找些勇猛之人当随从,是非常自然的事,除非有他确实造反的证据,而这肯定是找不到的。 “遵命”大理少卿回答道。 “齐王,今科科举之举子已经到齐,秀才、明经、进士科总共有千二百二十人。齐王曾经说要亲自接见他们,不知安排在何时为宜”一位吏部员外郎道。 “三天以后,让他们到国子监考场,我亲自去看一看。对了,这次国子监的学生,参加科考的人可多”杨恩问道。 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都是官员的子弟,有官荫,他们通过学校的毕业考试之后,就可以做官,不一定非得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如果参加科举及第,对他们今后的提升有很大好处。 比如许敬宗,人家可是秀才出生,父亲也是五品高官。 “回齐王,今年学生参加科举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两倍,一共有三百二十三人。因为他们听说,今后在官员的提拔上,将更加重视科举及第的资历,因此学生对于科举考试都趋之若鹜” “很好录取名额确定没有” “依照往年习惯,秀才科不定人数,一般不超过三人。这次报考秀才的一共有128人。 进士科控制在二十人左右,明经科控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这也是以前齐王确定的名额,今上已经批准通过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