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痛定和亲 (第1/1页)
月夜下,群臣还在肃立,自三位军政重臣入殿已是快一个时辰了,夜渐深,冷月射白雪,也越发的寒意深重了。 楚云谦依然标枪一般屹立在寒月下,没有一丝移动,他还在深思着:“三位秉国大臣进殿良久,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一瞬间,楚云谦似乎心念电转间,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他心道:“卫将军石蓝枫此次出巡武安关,因其长子石从玉镇守武安关,又逢五十寿辰将近,所以请旨要在武安关合家庆寿。皇上因其功勋而应允,不会是他出了问题吧?” 此时方平的声音响起:“皇上有旨,宣众臣觐见。” 众人赶忙拜倒谢恩,鱼贯入殿。 入殿后,众臣拜伏平身后,方敢举目望向文帝及丞相等人,只觉文帝面色雪白,赵元白眉紧皱,刘静安轻搓左手拇指与食指,而李飘然却是一脸铁青。 众臣不禁面面相觑,楚云谦一见太尉李飘然如此神色,不禁在心里深深叹了口气,心道:“能让大蜀军方首脑和当代名将的李飘然如此神色,恐怕真的是石将军出事了。” 长史韩玄低声问道:“敢问陛下,何事如此紧迫,陛下为何如此……?” 韩玄毕竟是身居高位多年,又深得丞相赵元的器重与栽培,年仅五十五岁,就官居丞相府长史、从二品,平日里谨慎干练,基本上毫无疑问的是赵元接班人。 他一语到此,立刻觉察到失言了,警觉一起,便马上收言了。 文帝苍声说道:““韩长史无须忌讳,我大蜀即将面临国破的劫难,同时眼下是要蒙受奇耻大辱啊!赵丞相,你就就实通报。” 群臣猛然听文帝此言,深知此乃难得明君,鲜有失言之处,如此大事,突如其来,乍听之下,不禁都静若寒蝉。 楚云谦浑身一震:“难不成果真石蓝枫出事了?他素来力主南扩疆土而重权势,想借大蜀以报北元的家仇,其人心机深沉诡诈,平日里却处处显得光明羸弱,在军中极力安插心腹。但他的主张却与大蜀国策不符,若无李飘然这员名将压制,大蜀还真的难以找出与之抗衡的将领。” 楚云谦本是蜀国江陵州人,其父在江陵大营中效力。只是在宣德十三年江陵血战中,越军突入江陵州城。其父及族人尽皆被杀,唯独他侥幸免于身死,此后便是致力苦学武艺兵法,成年后效力军中立志报国为家。 楚云谦正在这胡思乱想着,赵元的声音粗重的响了起来,将这些事从头到尾的阐述了一遍,话间是高冠的锦带颤抖不已,可见这位老丞相正在极力克制自己的心情。 赵元说完,一时间群臣片刻间呆若木鸡,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自然知道卫将军石蓝枫在大蜀军中的地位,他的叛逃,而且又恰恰逃到了一直虎视眈眈的北元,那么其结果,还用明言吗?至于是不是要联姻嫁长平公主,大多的大臣可就没那么关心了。 楚云谦是立即想到了这里面绝非和亲与认祖归宗那么简单。 大蜀位于诸国之中,现在又是国力富足,可以说谁取得了大蜀便可以策马扬鞭定鼎天下,北元又是好战之国,此番岂能如此便宜蜀国? 他正想着,群臣间却是私议四起,整个承德殿慌乱一团。 赵元一声低斥:“噤声,成何体统!” 立时,承德殿回复了平静。 文帝睁开双眼,望向群臣问道:“众臣工可有良策?” 长史韩玄开言道:“陛下,石蓝枫外叛北元,北元明帝绝不会不对大蜀动武,联姻一事绝不可行啊。” 一身黄色蟒袍,束发金冠的老者猛然前行出班,正是宗正使张然,他怒道:“陛下,微臣舔为宗正使,掌管皇家事务。长平公主贤良淑德,是陛下的极爱之女,那德妃也是临终前反复遗求陛下善待长平。陛下怎能答应北元容她远嫁虎狼之邦?” 德妃席秀儿乃平民出身,选入宫中,谨守宫规,深受文帝宠爱。她封妃后依然关心百姓疾苦,经常节俭衣食,让侍女送出宫救济雍都孤苦无依之人,在大蜀国都雍都贤明卓著。 宣德十九年德妃入宫,宣德二十二年生一女张洁婷,封长平公主。 宣德二十四年,盘江发洪灾,庆州受灾严重,文帝本意出巡查灾,但当时水患严重中,道路冲毁,群臣谏止,文帝大怒。 适时,德妃进言:“庆州为妾身家乡,今洪灾肆虐,皇上出巡体察民生,恐伤天命,愿为代行安抚。”其后,文帝允之。 不想,德妃此行,体察民情,救死扶伤,上陈灾情,下济百姓,尽然一路行去在庆州因cao劳过度,已然香消玉殒,百姓感念其德,建祠供奉。 所以张然一席话说得文帝时面色赤红。 刘静安见状立时言到:“张大人冷静,德妃贤良人尽皆知;公主淑德也是美名广传。大人身为皇兄掌政皇室,此言自有道理。” 接着刘静安话锋一转:“但大人可知,石蓝枫投元,无疑使我大蜀门户洞开,,如若长平公主不嫁,北元以此为口实出兵,又有叛将开路,一时间如何抵挡?百姓们因此流离失所,陛下又何以谢天下?” 张然顿时愕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