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听狱 (第1/1页)
从钟山回来,虽然有些劳累,朱允炆还是一大早就起来了,却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做,甚至东宫内也开始冷清起来。 才想起铁铉已经去山东赴任,而景清和戴德彝已经去贡院参加洪武二十七年的甲戌科的秋考。本来他们二人属于东宫之人,不用参加科举,以后待到储君登基,也会得个好的前程,可是二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要证明自己胸中的才华,不想光凭借从龙之功。 而朱允炆也想着两人目前能博得功名,好名正言顺的举荐其入朝为官,因为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以后自己的登基,也必须有属于东宫自己的班底,所以不但同意了两人的请求,而且去了一趟礼部,将黄子澄和齐泰二人调去巡场,二人是洪武十八年的乙丑科三甲出身,用这样的身份可以博得一些士子的好感,朱允炆希望趁机可以吸纳一些人才。对于风头正劲的皇太孙,礼部自然不会不答应。 看着空荡荡的文华殿,朱允炆百无聊赖之下,就想着去半山园看看参谋处和锦衣卫经历司合并的怎么样,趁机从宁国公主府带上小维,她和杨蝶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 小维的弥天大谎,要想个办法解决,而杨蝶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人选,两人在苏州时就相识,而杨蝶的那半只手臂也是为了小维而没了的,想来说的话小维会听,但是至于杨蝶能出个什么注意,朱允炆也不知道。 当下吩咐左右准备出行,现在皇太孙身兼的职司越来越多,出入皇城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的令人大惊小怪了。所以侍卫在接到诏令后,马上准备行装并召集护卫人手。这时,有宦官走上前来,说是杨杰杨大人求见。 趁着侍卫们准备的时间,朱允炆当即召见了杨杰,因为昨日在玄武湖畔,侍卫们在水中发现的,竟然是个投湖自尽的人,所幸的是发现的早,还有一息尚存,不过当时天色已晚,身份不明的人又不方便带入宫中,所以就命侍卫送到杨杰所在的理刑处救治,理刑处所在也就是原来的锦衣卫诏狱,换汤不换药,只是改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主子而已。 其实当时他心里也十分好奇,难道明朝现在出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看着投湖自尽的那人二十多岁的年龄,面目又极为英俊,给朱允炆的第一感觉,就是后面隐藏着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第二个感觉就是遭遇到了惊天冤案,正义和同情之心顿时升起,所以才会对此事有些重视。 杨杰上来后,面沉如水,显得有些郁闷,行礼拜见过皇太孙后,闷声不响的就将一个折子呈送上来。 知道事必有因,也没有多问,朱允炆接过折子仔细的看了下去,才看没有几行,脸上就现出惊讶的神色,问道:“这上面的都属实?你不会是对那人用刑了吧?” 有些不自然,又有些啼笑皆非,理刑处刚刚成立没有多久,难道就在皇太孙心里变成了另外一个诏狱。杨杰有些无奈的回道:“殿下,您送来的人下官怎么敢用刑呢?不过……。” “不过什么?”朱允炆有些不悦,他不喜欢被人这样卖关子。 “不过,普通人在那个地方,就算是对其很好,但也极少人会撒谎的。”杨杰好像没有感觉到朱允炆的不悦一样,嘴角还露出一些笑意,仿佛又想起太孙送去那人在诏狱中,差点没有误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而在阎罗殿时的那种惊惶。说: “不过普通人也受不了理刑处那种威压,想来不会说谎的。” 朱允炆一想,自己身为皇太孙,第一次进诏狱还觉得浑身冰凉,何况一个将死的百姓,于是释然。抖了抖手中的折子,继续看完,嘴角一动,不信的问道:“皇上真的下过这样的谕旨?” 杨杰行礼忙回道:“这点,下官怎么敢欺瞒,那人如果说的是假话,下官早就报太孙殿下治罪了,何必还要把一些假话呈送上来。” 想了想,朱允炆对已经准备好车驾,正在旁边候命的侍卫说:“今天不去半山园了,摆驾……。”说道这儿,想了一下,又改口道:“不用了,你们准备一下,孤王准备微服出去看看。” 侍卫无奈,只好又下去准备了。杨杰一怔,才知道殿下方才要去半山园女儿那里,心里懊悔不已,早知道不说了,先随殿下去半山园看看女儿。才十几岁的年纪,就要独挡一面,虽然殿下抽调了东宫不少人手过去帮忙,但是他心里仍旧放心不下。 但是事已至此,也别无办法,只好另寻机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