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_闲话一:不食嗟来之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闲话一:不食嗟来之食 (第2/2页)

就是晋文公受土,以为受社稷而重之的典故。

    不过他也做到了,他晚年继位,大器晚成,的确让晋国国力空前鼎盛,完成霸业。

    在流亡期间,重耳还吃过另外一碗极富意义的食物。

    根据寒食节的起源故事描述,有一次重耳被资助的粮食,给人偷走了。他们一行人没了粮食,在荒郊野外饥饿难耐,突然手下介子推,割了自己的大腿rou,熬了rou汤给重耳吃。史称:割rou奉君。

    汉代韩婴写的《诗经外传》对此大加赞赏。

    晋文公乃是一代明君,饥饿难耐之际,被人用土羞辱,最终还是忍了。

    然而他的孙子晋灵公就不行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什么意思呢?晋灵公毫无君主的之姿,望之不似人君!喜欢站在高墙上,用弹弓射下方的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闪弹丸的样子。

    他喜欢吃熊掌,等了后就去问,厨子说还没熟,毕竟是熊掌啊,又没有高压锅,哪那么容易煮烂?

    然而晋灵公就很生气,心说我等了这么久还没熟!烦死了,一怒之下,将厨子杀了……然后让宫女将其抛尸。

    这故事之后还有,那就是晋国名臣赵盾和他弟弟赵穿得知此事,终于受不了这家伙的昏庸了,再度向其谏言,晋灵公不听,最后吵得很不愉快。

    之后晋灵公找了个由头想害死赵盾,布下伏击,因为有义士襄助,赵盾得以逃亡。

    再之后就是著名的‘赵穿弑君’事件。

    赵穿袭击杀了晋灵公,迎回了赵盾,然后赵盾并没有处理自己的弟弟赵穿。

    于是晋太史公董狐写:“赵盾弑其君。”

    赵盾很冤枉,说写错了,不是我弑君。然而董狐就是不改,说虽然赵穿弑君,可却是为了迎回流亡的你,你流亡没有离开国境,回来之后却不处置弑君之贼,你就是弑君主谋。

    这也是正气歌里著名的‘在晋董狐笔’。

    晋文公想吃点杂粮,被人用土羞辱,也没有杀那老头。饿得快死了,靠着忠臣割下的大腿rou活下来。

    他把晋国国力发展壮大,孙子却为了吃熊掌而杀了厨子,被忠臣劝谏,还想杀朝廷重臣,最终因此死于臣子之手。

    熊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大美食。

    同样在临死之前,特别爱吃熊掌的还有楚成王。

    楚成王想杀太子商臣,换王子职继位,已经暗中筹划。

    正在准备阶段时,商臣隐约听到风声,很急,但是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的老师潘崇就说,你设宴请楚成王的meimei江芈吃饭,宴席上故意猥·亵她。

    于是商臣照做,请来了江芈,并对其极为不尊重,果然江芈大骂:贱种,难怪王上要杀你立王子职为太子!

    好了,商臣于是确定了,父亲真的要杀自己。

    商臣连忙先下手为强,收买宫中禁卫,起兵包围了王宫,逼杀自己的父亲。

    因为江芈泄密,楚成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有准备,毫无反抗之力,被强逼着自杀。

    在楚成王临死之前,提了一个要求:“请食熊蹯!”

    就是,我要吃熊掌!

    然而他的儿子,并没有满足他这个要求。

    无奈之下,楚成王带着没能临死吃口熊掌的遗憾,上吊自杀了。

    吃货的绝望啊,杀我不要紧,就不能让我临死吃口熊掌吗?

    哈哈,其实临死前,因为儿子不答应给熊掌吃,楚成王退而求其次,问我死后给我什么谥号。

    商臣直接说:灵。

    这是个贬谥,也就是说,他本来也是叫楚灵王的。

    楚王急了,你熊掌熊掌不给吃,谥号谥号还这么难听,我不自杀了!你有种杀了我。

    为了让他能尽快自杀,商臣只得答应他:好吧,谥号为成。

    于是他就叫楚成王了,没能吃上熊掌,却换得了个美谥。

    说起吃货君王,郑灵公也不甘示弱。

    没错,又是个谥号为灵的……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这就是‘食指大动’的典故。

    公子宋这个人,经常跟人吹嘘,食指会占卜,只要自己食指抖动,那么今天必然能尝到美食。

    果然,很快他们得了消息,楚人献了巨鼋给郑灵公,按照惯例,公卿见者有份。

    郑灵公下令煲了美味的鼋羹,却是分了大头,给大家分了一点点汤喝,并且故意不给公子宋。

    公子宋怒了,走到君王鼎前,伸出那个据说有感应的食指,沾了一下汤汁,放在嘴里吸吮,然后拂袖而去。

    这就是成语‘染指于鼎’。也是染指这个词的起源。

    君主的鼎,臣子怎么能染指呢?大大地失礼。

    于是郑灵公很生气,想安排人干掉公子宋。

    怎料公子宋先下手为强……伙同灵公的儿子,把郑灵公杀了……

    啧啧啧,虽舌尖之欲,放纵它,也会酿就杀身之祸!

    看到这,你们恐怕会感慨,礼崩乐坏啊,动不动就弑君。

    公子宋因为没分到汤喝,就染指君王的鼎,沾着汤嗦手指,太失礼了,这要是放在大清,当场就被砍了。

    然而,公子宋的愤怒在当时是很正常的。

    故意不分汤给他喝,是郑灵公羞辱在先,这对于士族公卿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侮辱。

    如果公子宋没有过激反应,他以后在贵族圈子,就会不受人重视。

    春秋战国,是我国真正的封建时期,跟后来中央集权的假封建不一样。

    那时候的文化是贵族文化。王、诸侯、大夫、士,四种贵族,前三种都有领地,为封建主,士没有土地,但有贵族身份。

    贵族的荣誉、尊严非常重要,不可轻慢。

    春秋以及更早时期的战争,贵族都要参军作战,贵族被俘虏,战胜者必须允许对方以赎金赎回自己。

    按照当时的礼仪,战胜者要送给被俘虏的贵族一块玉。

    玉的价值,根据对方地位不同而给不同价值的玉。

    用意是,如果对方家里交不出赎金,那就可以用这块玉,让对方可以自己赎回自己。

    当然,通常被俘虏的贵族,是不会用这块玉的,哪怕砸锅卖铁,也得把赎金交了,之后整理衣冠,恭谨地再把这块玉还给战胜者,体面地回家。

    这是周礼,可惜只有早期的时候还遵守,春秋中后期就开始很多地方不遵守了。

    尤其是宋襄公因为仁义和守规矩,而战败差点亡国后,这种礼就彻底没人遵守了。

    当然,只是玉这个规矩被简化了,包括一些战场上的规矩消失。

    但是贵族的荣誉、尊严依旧没有丢,非战争的礼很多依旧是被遵守着的。后面渐渐丢了这种贵族尊严,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且融合姓氏所导致的。

    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养士三千。

    在当时,士作为没有地产收入的贵族,就是只能效力于诸侯,效力于大夫,做门客。

    门客又叫食客,俗称蹭饭的。

    四君子养那么多士,有一部分会用得上,但很多终生都用不上,吃白饭。

    为什么还养着?就是表达礼贤下士,类似于千金买马骨。哪怕没有用的人,他也会养着。

    因为士人都太拽了,当时又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国家,所以士人在一个地方不如意,就换个地方,在一个国家不如意,就换个国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