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真相大揭秘_第四十一章 虎兕相逢大梦归之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虎兕相逢大梦归之谜 (第1/1页)

    1.虎兕,还是虎兔

    【注:靖本序列抄本为虎兕相逢,如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大梦归,是在兔与兕之间抄误,从字形看,应当属于兕字抄误,而卞本整这回内容也接近梦稿本和己卯本序列。通行本等则是虎兔相逢】

    -

    由于有“虎兕”和“虎兔”两个版本,因此在解读时就大相径庭。

    红学界主流看法是“虎兔相逢”,将“虎兔”当做时间点(虎年和兔年之交)来解读,然后对号入座,考察康熙以来的干支年,终于找到唯雍正元年(癸卯)的立春节正好提前交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是为“虎兔相逢”年。而该年元旦恰在立春次日,是为“得一日春”,又合“元春”的本义(按:元春之得名,根据原作交代,即是因其生于大年初一)。这个推断让持“虎兔论”者很是得意,因为他们刚好在在康熙六十一年找到了这个虎兔相逢年。不过且慢得意。因为这个推断的最重要前提,是来自高鹗的续本。续本让虚拟的兔年(乙卯)立春节提前交于虎年(甲寅)的十二月十八日,又将元春的去世安排在立春的第二天,寓所谓“得一日春”之义。

    这段文字有点绕,简单点说就是:高鹗的续本(通行本)在八十回后将贾元春的死,安排在兔年的立春第二天,这样就完全符合了“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说法了。红学家历来是鄙视高鹗的续本的,可偏偏在“虎兕相逢”的事情上,又采用续本的内容作为直接证据,这且不论,毕竟高鹗的续本也并非完全不靠谱,没准元春还真的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

    问题是靖本等古本都是“虎兕相逢”,作为后来者的通行本偏偏写成“虎兔相逢”,怎么看都觉得是通行本改成了“虎兔”,又在续本里安排“元春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更是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如果是虎兕相逢大梦归,那就与续作里元春死的时间对不上号了。

    -

    高鹗的续本,很多人物的结局都跟其判词对应不上,偏偏将元春的判词改得跟续作里元春去世时间相吻合,倒也用心良苦。其改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不让读者发现是影射明末时的那些风云人物。你想啊,如果林黛玉的结局写得跟判词一样——玉带林中挂,这不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崇祯上吊殉国了吗?所以只能改结局。而元春的改得比较彻底,判词改了,后面人物的结局也改了,目的同样不是让人发现元春的“元”其实是另一个“袁”。

    另外从情理上讲,如果底本就是“虎兔”,那“兔”作为一个很常见的字,没有理由被误抄成一个生僻的“兕”字。充其量是不小心把“兔”写成“免”。相反应该是“兕”字不小心误抄成了“兔”字才对,毕竟兕Si字太生僻,没点古文功底还未必能认得。在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这倒是合符情理的,毕竟“兕”字还真得容易被当做繁体字“兒(儿)”字。而“兔”字和“兒”字还是相差很远的,将“兔”字看成“儿”难度比较大。至此我们大体了解了,先有“虎兕”,再后来被误抄成“虎兒”,最后通行本改成“虎兔”,并将元春去世的日子安排得与“虎兔相逢”相对应。

    -

    2.虎兕到底指什么

    也有很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兕相逢”,认为元春就是夹在这两股势力(虎兕)之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春死于宫斗的说法顿时呼之欲出。

    那我们就来看看,虎兕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本义上说,虎兕的确是指虎和兕两种猛兽,兕是指犀牛。虎也好、兕也好,都是凶恶的猛兽,都是比喻残暴的势力在横行于世。

    虎兕的典故是出自《论语》里的名篇《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质问,汉王逸在《九思·逢尤》、宋周密《齐东野语·景定彗星》都借用过这个典故,离《红楼梦》最近的是《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不过这个是王德完上奏给万历皇帝折子里的一段话,说的也是万历皇帝派出太监们收矿税、刮民财,等于是把虎兕放出来荼毒百姓。

    总之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的虎兕字眼,几乎都是取《论语》里“虎兕出于柙”的典故,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虎兕相逢大梦归”里的“虎兕”,同样也是取这个意思。这样一来,虎兕相逢大梦归,就变成了“虎兕出柙大梦归”,同时衍生出“虎兕出柙是谁的责任”的问题。

    -

    3.明末的虎兕出柙:己巳之变

    元春在宫里也遇到了“虎兕出柙”的局面了吗?这不知道,一来是因为元春不在大观园内,她出场的次数不多。二来是因为《红楼梦》里太多隐写,如果只看表面文字,我们实在找不出元春有遭遇“虎兕出柙”的任何证据。

    那元春影射的对象袁崇焕,有没有遭遇“虎兕出柙”以至于大梦归呢?

    《明史》告诉我们:袁崇焕之死,正是因为“虎兕出柙”直接造成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这里简单交代下“己巳之变”。

    -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意图攻破山海关。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败,不久病死。皇太极击败几个兄弟夺得汗位,为报父仇,围攻宁、锦24天,依然取胜无望。这就是宁锦之战。取得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胜利之后,袁崇焕由于没得到应有的封赏、而心灰意懒地辞官回到了家乡。

    努尔哈赤一生飞横跋扈、不可一世,可是他至死都没有踏入长城之内半步。前有熊延弼,后有孙承宗,再有袁崇焕,尤其是袁崇焕成了努尔哈赤的噩梦,最后也是死于宁远之战。也就是在己巳之变之前,后金始终没能入关、没能攻破大明的防线,也就是虎兕一直还在柙(xia,木笼)中。

    但是到了崇祯二年,怎么突然之间“虎兕出柙”了?

    因为后金换了皇帝了,努尔哈赤死了,换成了更加年轻有作为的皇太极,他吸取了其父亲的教训,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袁崇焕欣然议和),另一方面是扫除后方威胁,在1628年收拾了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为后来绕道蒙古、直接进攻明京师创造了条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