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二章,恩师也狡猾 (第3/5页)
侯来者不拒,又去者不留,又暗中使个眼色给庄若宰,让他留到最后。庄大人现在盘查陈留郡王府,算是日理万机。他今天还是从外面赶来,是听到恩师到了才放下公事。 他一直坐着不走,别的人也知趣,这一对老师和门生有体已话儿要说。当厅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在时,南安老侯的思绪也早明朗,他没有劝庄若宰谨慎行事,不要耽误军需运送,只含糊不清地道:“你当差要认真才好。” 庄大人满面高兴:“老师放心,学生我虽然不在老师身边,但一直行事不敢马虎。”老侯含笑,把他送到厅外,约他再来,目送庄大人离去的身影,微有得色地道:“到底年青,性子上又不圆融。也罢,有你大张旗鼓的作为,我这暗访,倒可以暗得掩人耳目。” 才到这里就遇到这样的事,老侯回想到出京时太子殿下的交待。 “钱国府公当年的事,或许另有内幕。” 天子眼前黑,外任瞒江海,这全是会有的事。老侯爷在初夏风光中缓步往林深处行去,耳边是悦耳鸟鸣,脑子里想的却是,这两件事情,可有关连? …… 当晚萧瞻峻和老侯把酒赏月,听到老侯说他没有交待庄大人收敛,萧瞻峻无奈:“老大人,您半点儿不念我的难处。军需不按期运到,是要杀头的。” 老侯笑得含蓄,把自己主张告诉他:“有若宰在前面蹦哒,我才能访得暗,访得不让人察觉。二老爷,为了我的差事,说不得你得受些煎熬。” “好吧,当差没有不受煎熬的。我忍着您这好门生就是。”萧瞻峻对钟老大人悻悻,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庄大人,可是您当年弄来的。 弄来的,你就应当弄走才是。 看出二爷的心思,老侯还是笑得悠然,当差吗?全这样。皇上要你来享清福,有可能吗? 但此时月儿正好,这郡王府百年窖藏的酒也好,老夫我先乐一乐再说。 …… 他们饮酒的时候,宝珠还没有睡。 老太太是年高的人,如果是安养在家中,可能会少睡眠。可她是行程日久到这里,劳累还没有解过来乏。 又这两天会见郡王府的亲戚们,总有几个老成的见老王妃多病,郡王妃又忙,二太太和安老太太年纪相差太大不能相陪,二太太最近不出房门,倒没有人注意到。 年高的几个亲戚来陪安老太太说上半天的话,到了晚上,再用两盏好酒,老太太和邵氏张氏早就睡去。 留下宝珠单独和袁夫人说话。 “就是这样,”宝珠小心翼翼地道:“把母亲的珠宝动用,买下舅父府上的田产。”烛下,宝珠的面容上全是惴惴不安,抿一抿唇,对袁夫人羞怯怯一笑,乌黑而长的眼睫忽闪几下,等着袁夫人回话。 这里是袁夫人和安老太太的住处。要说袁夫人这个人,出身高贵,而又从不目中无人。郡王妃见母亲到来喜出望外,要把母亲安排在宝珠的对面,就是她正房的一侧厢房中,说这样母女可以从早到晚都在一起,都在一个院子里,低头不见抬头也就能见到。 但袁夫人拒绝了女儿,她考虑到安老太太肯陪她前来,而她到了这里,就把老太太丢下单独居住,虽然老太太还有两个媳妇陪着,虽然老太太现在住的院子是宝珠以前住的那地方,是郡王府中除去老王妃郡王妃二房里,三处正房外,最好的地方,袁夫人也觉得这不合适。 “她一把年纪肯陪我来,我和老太太这就分不开,我是你的母亲,亲厚一些原没有什么,但住到你的院子里,像是把老太太抛下来孤单的做客人,这样不好,横竖我都来了,还能少得了和你说话吗?” 袁夫人这样告诉郡王妃,郡王妃素然起敬,就把母亲挪至和安老太太住在一起。 安老太太虽然不知道袁夫人有这样的话,但见到她的住处和亲家太太一样,足见郡王妃对她和对自己母亲没有薄厚之分,老太太自然是心中欢喜,就是南安老侯知道,也抚须欣然,认为住在这府里是来着了。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不体谅到宝珠的心意呢? 袁夫人赶着宝珠叫道:“好孩子,你这是为舅父,为舅父就等于为我,我喜欢还来不及呢,等舅父回来,让他好好的谢谢你。” 宝珠扭捏,面颊上有一抹红晕,低声喃喃:“是一家人,谢我,我当不起。” 地契全在桌子上,袁夫人就拿在手中看。想到这是自家媳妇为兄长收回的家产,而且又是在一个长辈没有的情况下,她自己拿的主意,袁夫人就心生欢喜。 在心里暗暗想儿子果然没有挑错人。 袁夫人是见过安家另外两个姑娘的,掌珠凌厉个性全在面上。这样的人不用多说,也个个包括她自己都明白,过强则会忽略很多。 专注某一件事,别的就都看不见。就是她看见了,也难有心神去考虑。所以专注一棵树,就失去整个森林。 失去那专注的树,反而得到森林。 执着以外,有可能才是真谛。那里天空更加的辽阔,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不关注不执着。 凡事有度,有衡。 不管有多少人喜欢“强”,但真正明白强是与柔并存,甚至有时候是弱的,不多。 如果换成在边城的是掌珠,掌珠一定会落辅国公府的井里下块大石头,而且她还有足够的理由,因为龙氏兄弟们混沌不开,他们自己做事先不正。 如果换成在边城的是掌珠,掌珠不但不会为辅国公收回家业,她还会趁机把能买到手的田产当私房。以后就全是她一个人的。 太强,人难免自私,只考虑到自己。安老太太早年只恨去了,把孙女儿放到一旁。幸好,她重新又捡起来,而三个孙女儿两个媳妇虽然个性不一,但都不是死钻牛角尖,因此而恨她的人,又让她堪堪的把亲情捡了回去。 而玉珠呢,则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她嫁的不是长子,而是小儿子,诸事不管,公产有分,这最合适她。 只有一片好心地的宝珠,才能在当时情况下,挺身而出,是种勇气。但还能顾念到舅父和母亲的手足情,记得牢袁训说过的,舅父有如亲父,因此出手,这是顾全大局,照顾家人的好心地。 南安侯和辅国公全是这样的人,现在宝珠也是一样。 袁夫人一面喜悦,一面观看。翻看一遍后,她觉得不对。又重新在烛下细细地从头再看,宝珠见到她的动作,倒踌躇上来,心想有哪里不对吗? 取下金簪,宝珠轻手轻脚走过去,为袁夫人把烛芯拨亮。注意到她的举动,袁夫人对她嫣然,烛光中银发熠熠,更把年青容颜衬得如水中之花。 这一笑,让宝珠也着了迷。她不由得为母亲青年守寡感叹,又为父亲英年早逝而难过。怔怔的她,是让袁夫人叫醒。 “宝珠啊,”袁夫人柔声唤她。 宝珠忙道:“在呢。” “你总共花的钱数,和余下的珠宝数却对不上,”袁夫人含笑,那眸光笑意盎然,似乎在问的意思不言而喻。 宝珠轻咬嘴唇,好一会儿佩服地道:“到底是母亲,不想母亲只看这两遍,就看出来了。” 袁夫人得到媳妇的夸奖,面上颇生光辉,笑道:“我在大同长大,大同的田价全在我心里。如今你这上面价格也有,你是按正常价儿付的银子,好孩子,你这是怕舅父府上筹不出粮来,但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