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热火朝天  (第1/1页)
    “发酵剂不要加这么多!按照10公斤发酵剂2.5吨秸秆的比例添加。放多了浪费!”    杨庄村打谷场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正在给眼前的众人讲解制作青贮的注意要点。    小伙全名许鹏程,豫省人,长得干干瘦瘦的,穿着一件牛仔外套。这是杨元这次出门考察青贮市场的时候,专门请了回来做青贮指导的专业人员。    在他们那里,基本上家家户户会制作青贮饲料,根本没有什么需要技术保密的,在杨元给了个无法拒绝的价钱后,二话不说,便收拾东西坐车赶来了。    “这些秸秆收回来后,堆在这里的时间有点长了。上面的干,下面的湿,湿度不均匀,所以不能直接密封发酵。干的部分必须加水,增加湿度。    判断含水量够不够,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这样,用手抓一把青贮料,要做到指缝见水不滴水,松手后成团不散,这样才行。”    站在一边听讲解的有十多个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妇女。    杨元雇人也没村里大肆声张。    让杨妈先去本家亲戚家里转了转,看看有没有想干的,人数不够的话,再找惯熟的凑凑。    虽说不是啥稀罕营生,但是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原则。    不然以后消息传开了,懒得听亲戚间的那些小话儿。    今年有收割机的缘故,收秋收的快,早早的便闲下来了。村里的男人们要打工的,早已经动身了。    但是杨妈说的活儿不重,就是拌拌料,装装袋子,一些简单活儿,一天就给八十。    村里的女人可没有城里的精贵,哪家女人不下地干活。    一听这活儿比平常的农活还省力,还给这么高的工钱,二话不说,都急巴巴的要来。    杨元这时也在不远处听着。    按照事先谈好的,许鹏程只是来教授青贮技术的,教会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所以杨元要盯着点,看看对方会不会敷衍自己。    徐鹏程讲解完要点和流程后,开始动手指导这些人制作青贮饲料。    加水、混入秸秆发酵剂……    混合充分后,装入青贮袋,再运到封口机前,压线粘合密封,最后一个个整齐的堆放在一边。    徐鹏程见干的有模有样,叮嘱了几个容易出疏漏的地方后,见到杨元在一旁抽烟。    凑上来,接过杨元递的烟,点燃后,冒了口烟道:“杨哥,你们这青贮做的稍微有点晚了,玉米熟的太透了,那秸秆有一半枯黄了。应该早收几天,秸秆越绿越好。”    杨元做青贮秸秆这主意纯粹是临时起意的,原来就是想收点秸秆喂野猪。哪里想这么远!    再说这收玉米都是按节气的。    对普通农民来说,就为了多长几颗粮食,可不管它秸秆枯不枯。反正秸秆也没啥用。    明年要是提前收秸秆的话,说不定能早点。    不过杨元估计,今年自己青贮做开后,明年这玉米秸秆,肯定就没人扔地里烂了。    像今年这样便宜的价格,那可收不到了。    “嗯,今年刚开始做,没有经验,你看看还缺什么,赶紧置办。”    “不缺啥了,青贮好做,难做的是储存。你们的青贮窖挖好了吗?    这种青贮袋,方便归方便,但存放的时间太短。    青贮窖密封的效果最好,满满的装上一窖,放上一年都没啥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